南京江宁将军山脚下发现明代"副省级官员"墓志
墓志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辨。
热心市民王先生致电扬子晚报,上周六他和家人去南京江宁将军山郊游时,在山脚下一处土场内发现一块规整的方石板,阴刻着密密麻麻的大段文字。经过辨认,这是一块墓志碑,墓主为明代一位姓金的南京刑部右侍郎,而为金侍郎制作墓志的更是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人物。
A 挖掘机旁发现完整墓志碑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跟随王先生来到发现墓志的地点,这是一片位于佛城西路以北、将军山东南麓的土场,现场还有一辆挖掘机正在搅拌石灰。入口进去几十米就有一堆土方,王先生发现的墓志碑仍完整地躺在土中。
这是一块正方形的石碑,厚度超过5厘米,40到50厘米见方,重量在100公斤以上,两名成年男性仅能勉强翻动。记者看到,石碑的一面清晰地刻着文字,至少70%的字迹清晰可辨,字体为工整的楷书,每个字大小不超过1厘米。第一句话就表明了这块石碑的身份——“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金公墓志铭”。
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当时他还看到一方墓盖,上面阴刻着篆体的“明故通议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金公墓”。所谓“墓盖”,是用来盖在墓志碑上的。但现场墓盖可能被土方掩埋,并没有再次发现。
B 墓主宦游30余年,曾经历“英宗复辟”
明代自成祖朱棣迁都后,作为留都,南京保留了六部等一整套的中央机构。纵观明代的人事任用,南京这第二套“中央班子”,要么是作为打发失势官员的闲职,要么是地方大员进京任职前的跳板,但一般以前者居多。不过,即使是南京的刑部侍郎,在明代也是实打实的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干部,而“通议大夫”则是当时普遍授予正三品官员的名誉头衔。
墓志铭是叙述逝者言行、生平的题材,通过初步解读可以看出:金侍郎的家族来自浙江杭州一带,在他之前祖上已经有好几代没有做官了。而金侍郎的仕途从主政福建南安开始,宦海浮沉30多年。墓志铭的文字显示,金侍郎还经历了明代中早期“土木之变”、“景泰帝代兄继位”、“英宗复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C 制作墓志碑的三人,来头可都不小
在古代,墓志碑制作分三个环节:先要写文章,然后要找个书法家把文章誊写出来,最后再把字刻出来。可贵的是,墓志碑上保留了参与这三个环节的人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墓志铭文章的作者是当时礼部左侍郎经筵官徐溥。此人是今宜兴人,景泰五年进士。金侍郎去世后,徐溥继续晋升,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弘治五年至十一年位极人臣,任当朝首辅一职。徐溥历经四朝,有四朝宰相之称。
书写这篇墓志的是当时的南京刑部尚书张瑄。此人是南京江浦人,在南京刑部任职前,曾在黄河流域以及广州多地,主持救灾。昔日“汤泉八景”中“尚书故宅”一景,即张瑄祖居旧宅。
而负责请人雕刻墓志碑的,则是当时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白昂。此人是常州武进人,明代弘治年间著名的黄河治水名臣。史书记载,他曾在凤阳督造皇陵、在江苏沿海剿灭倭寇。由于在调动人力上有充分经验,最后被委任治水的重任。白昂在河南阳武修筑的长堤,被命名为“白堤”。
D 墓葬可能已被毁坏,立即叫停施工
在现场,扬子晚报记者与江宁区博物馆取得联系,工作人员随即抵达现场。经过初步调查,这片土场是河道整治取土所用。墓志碑在墓葬中处于墓门的前面,现在暴露在外,这就意味着墓葬可能已经被毁了。
此外,工作人员在现场还发现了比明代更久远的六朝时代墓砖遗迹。“也就是说,这里至少有两座墓遭到破坏。”工作人员现场立即与江宁区文物执法部门联系,这片土场被暂停取土,等待文物部门进一步勘察。
工作人员介绍,发现这方明代墓志碑的位置,是明代及六朝较高等级墓葬的重点埋藏区,紧挨这里的就是曾出土国宝级文物“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的明沐英家族墓。而这方墓志碑也将转运到江宁区博物馆保护与解读。(张可 文/摄)
来源: 扬子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