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道德讲堂引来万名学生

24.03.2015  09:08

  新华报业网讯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溧阳天目湖边一个山坳里,本想就农业合作社发展方向找溧阳一家茶叶合作社的理事长霍益民做些采访。走进合作社,记者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房舍变成教室,里面坐满了专心听课的学员。

  难道霍益民改行办学校了?今年50岁的老霍告诉记者,他从2009年11月办起这所“道德讲堂”,每月至少办一个班,学员食宿免费,迄今为止已超过1万人。所请教员是来自各地的道德模范,他们中有26年陪伴植物人父亲的大连人王希海,有来自山东肥城市的田秀英,她把因火灾严重烧伤、五官都难以辨别的儿子培养成北师大的研究生,等等。

  一个做茶叶的人,怎么想起办道德讲堂?“办这个讲堂,完全出于偶然。”2009年,霍益民到南京看一位办企业的朋友,对方正在江宁区的一个孝文化学习班上课。霍益民找了过去,隔着窗户看到朋友在聚精会神地听课,他不便打扰,就在教室最后一排坐下来,没想到立刻被吸引住了,这一听,就是4天。回到溧阳后,他让家人和合作社员工一共20多人也一起去南京听课,大家都觉得挺有收获。霍益民有了打算:“合作社不是办了个‘苏园’农庄吗?正好可以在这办所道德讲堂。

  准备了大半年,联系的教员都爽快地答应了,接着在网上招生,一开始报名的80多位学员有省内的,也有山东、河南的。道德讲堂课程主要是孝文化、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由教员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原则上每个月办一次班,每次一星期左右。

  往日冷僻的山坳里突然来了各种口音的外地人,引起当地派出所民警的注意。“是不是在搞传销啊?”一名副所长带着两名民警悄悄地观察。有一次巧遇从外面回来的霍益民。老霍邀请他们进去听听,之后几位民警感慨地说:“这个班办得好啊,今后我们有空就来听,你有困难的话可以找我们。

  一期期办下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山坳里的这所道德讲堂,它还成为常州市道德讲堂的一个基地。很多学员身上发生的故事,给霍益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常州市有对婆媳,30多年前为一点小事拌嘴,此后居然就没说过一句话。有朋友善意地把她俩“”到道德讲堂,分别在两个班上课,4天后,儿媳妇在课余时间找到老婆婆,突然跪下认错,婆媳俩抱头痛哭。来自河南的一位酒店女老总跟小组成员分享心得时热泪长流,回想自己结婚20多年来,陪母亲的时间加起来3天都不到,总借口工作忙,可跟朋友吃饭、逛街、唱歌却是有时间的;自认为孝顺母亲,让老人吃穿不愁,根本没想到陪母亲聊聊天。第二天,她回去后直奔娘家。安徽有个上初中的孩子,父母在浙江做生意,他不上学一直泡在网吧,最长有两个月不回家,在溧阳工作的姐姐将他带到道德讲堂,一星期下来,孩子像变了个人一样,做起了义工,提出想读书,在天目湖中学插班,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这么多学员免费食宿,你贴了多少钱?”记者问道。“总共贴了100多万元,不过我觉得值。”霍益民说,不少企业组织员工前来听课,提出要付点学费或捐款,可道德讲堂没接受。有的学员过意不去,悄悄带来一些物品。金坛市一家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曾带所有成员前来听课,此后每逢道德讲堂开班,他便拉来一车蔬菜;上海一位企业家学员专门让人送来一批菜籽油……

  “苏园”周边没有商店,为方便学员,霍益民便在园里办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小型超市,近2000种商品,主要是文化、生活用品。这家超市没有营业员,也没有安装摄像头,收银台备有零钱,顾客购物后按价自己付钱、找零。超市开办一周后盘点了一次,发现不但没有少钱,反而多出了500多元,这4年多来也从来没有短少过一分钱。很多顾客对霍益民说,走进超市就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这感觉真的太好了。

  “办道德讲堂这些年,我的心灵也不断受到洗礼。”霍益民说,前来讲课的教员先后有20多名,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不要任何报酬,还一再提出吃住简单点。来自长春的全国道德模范王竑奇,本身是位企业家,慈善捐款已捐出1000多万元,霍益民每次请他来讲课,他二话不说就赶来,不住星级宾馆,所有费用自理。参加过道德讲堂的10多位企业家,回去后还在自己的企业里办了类似的班。“我的道德讲堂,也会一直办下去。”霍益民说。

  本报通讯员 董扣新 本报记者 朱新法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