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举行

07.12.2018  02:02

  中新社南京12月5日电 (郭超凯)第一届中国土壤修复大会5日在南京举行,作为2018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活动,大会吸引了政、学、商界代表1500余人参加。与会嘉宾就土壤污染防治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资料图:土地。 蒋雪林 摄

  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致辞中表示,针对目前存在的土壤污染问题,未来要强化科技支撑,发展绿色可持续的修复治理模式,尽快形成一系列适合不同污染程度、易推广、低成本、效果好的修复技术模式、工程技术体系和示范样本,为全国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提供总体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本次大会围绕中国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认识和新成果,展示土壤修复行业的新材料、新仪器、新装备,是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的首届博览会,同时也是中国土壤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成果体现。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部“863”计划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示范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工作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建立了镉中、低污染酸性土壤上稻米镉安全生产的超积累植物吸取-物化稳定联合修复技术,提出了“冬闲季高效修复、水稻季安全生产”的模式,效果显著。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正在实现市场化应用。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污染土壤的修复特别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自然修复监测技术以及修复过程产物追踪技术已成为污染环境修复中的热点。

  对此,骆永明表示,中国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于“十五”规划期间起步,“十一五”规划期间进步,“十二五”规划期间发展,带动了技术应用和绿色可持续修复产业化发展,在修复技术、装备及规模化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加速减少。

  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由此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科技工作迈进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对于中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现状,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艳丽表示,目前中国土壤修复产业还存在工程应用性技术不足、修复资金投入巨大、土壤修复行业门槛低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实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