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社区,服务“四合一”(延伸阅读)

13.11.2014  06:07

  “每天都在这儿吃,饭菜品种多,一天才10块钱!”在武汉市武昌区杨园街电力新村“道能幸福食堂”,84岁的付婆婆称赞说。

  为解决老人“吃饭难”,杨园街电力新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进企业,于今年7月办起了食堂。企业冠名援建、社会组织运营、高校志愿者协助送餐、街道统筹协调——“四方联动”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社会化养老之路。

  10月23日,徐家棚街武车四村等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招标成功,7家社会组织与企业开始接管运营权。至此,武昌区52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有11个实现社会化运营。

  “社会化运营不是简单的承包经营,而是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营、共同参与的原则,满足居家养老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武昌区民政局副局长周继明称,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而武昌正在探索一套标准体系。

  武昌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科长吴永楷介绍,武昌区首先聘请高校专业团队开展了老年群体需求调查,并为此制定了《武昌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服务规范》。

  周继明还介绍,武昌区正在拟定社会组织的考核标准,初步打算委托第三方,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考评。

  “幸福食堂”经营情况如何?道能义工集团董事长曾少峰算了笔账:每个月,食堂开支约10万元,而进账的老人饭钱约5万元;加上政府补贴和其他企业捐款,食堂还亏损1万多元。

  但吴永楷补充道:“参与社会化运营试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获得6万元的运营经费。如果考核成绩好,还将获得3万元以上的奖励。每年,区财政大约向11家试点投入150万元。

  除了区财政的支持,所在街道也为社会组织的长期运营提供了助力。在杨园街道,“幸福食堂”享受免交房租及两年水电费的待遇,街道还积极帮助整合社工资源,介绍更多的义工前来帮忙。

  武昌区还组织了首届公益创投大赛,获选项目将由武昌区民政局出资100万元进行资助。“幸福食堂”就获得了8万元的资助。

  曾少峰介绍,道能义工服务中心与武汉多所高校、150个社区签订了义工联盟服务协议,注册的大学生义工有2万余人。

  11月10日一早,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生陈染便来到了“幸福食堂”。作为学校义工队的成员,她每个月都会来这里做义工。而像陈染这样的大学生,其实还有十几个人。

  在武昌,义工们还会上门服务,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在有的社区,老人们可以在15分钟内招来“红背心”的志愿者。

  无论是送餐送药还是洗衣晒被,老人们都能得到帮助。

  《人民日报》( 2014年11月13日09版)

  原标题:居家+社区,服务“四合一”(延伸阅读)

  稿源:人民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