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当7-17名长大才能成功?别被“应试思维”局限
龙虎网讯 金陵晚报报道 近日一则“陈帖”被炒成了热话题,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在浙江某小学的讲座中,劝家长不要让孩子当“第一名”。他说:“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7-17名里,那才能成功。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
调查
成功者“第10名现象”
林清玄此言是针对大陆家长过分在意孩子成绩而谈的。他说,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前几年美国曾对一些最杰出的企业家、投资者在最高学历时期的学习成绩做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当时他们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大都属中游或中等偏上,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第10名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在哈佛法律系二年级停学的世界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想进哈佛而被拒之门外的股票大师巴菲特。
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显示,在1977年到2008年间,全国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位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顶尖人才。
调查
竞争激烈不进则退
中国的家长往往“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方方面面都表现好,特别是考试成绩,最好能是第一名。
家长李女士最近正在给上一年级的孩子物色一名美术家教,原因是“上学期儿子美术得了‘良’,要不是这一门,他的成绩单就是全优了”。为什么对“全优”如此较真?李女士说,班里优秀的孩子太多了,家长个个都抓的很紧,成绩单里的一个“良”可能就会影响他的评优评奖,进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某名小学家长吴爸爸以前一直信奉“放羊式教育”,可是孩子进了小学,他还是不得不督促孩子时时努力,处处争取。低年级时,孩子字写得不是很好,他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慢慢就会好,可是老师隔三差五就会对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提出表扬;每次测验,老师虽然不公布每个学生的考试排名,但是总会在发给家长的短信中,写出最高分是多少分,并祝贺获得最高分的孩子。学校举办大型活动,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孩子就能被推荐参加。
南京人杨女士十几年前在澳大利亚结婚生子,儿子上高中,女儿上初中。儿子的数学成绩很棒,在年级里数一数二,每次她对儿子的考试成绩提出表扬,希望他继续保持的时候,儿子总是不以为然。
儿子所在的学校也希望能好好培养他,老师动员他参加奥数竞赛,杨女士得知这个消息很高兴,以为儿子肯定愿意参加,没想到这孩子一点也不买账,对老师说:“对不起,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不想花太多时间学奥数。”
无独有偶,女儿班上的一名女同学引起了杨女士的注意。“那孩子长得漂亮,又特别好学上进,小提琴拉的真不错!”杨女士禁不住在女儿面前表扬她。女儿摇摇头,对她说:“妈妈,你不知道,她的心理状态很有些问题。”杨女士很惊讶,女儿解释道,学校举办音乐会,大家都是有什么才艺就展示什么才艺,一点也不刻意。这名女同学为了在一个合奏表演中当领奏,让妈妈给她请家教专门辅导小提琴。“为什么只想着自己出风头呢?大家都好,不是很好吗?”
专家
“状元思维” 违背教育本质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某副院长认为,“状元思维”违背教育本质,有害无益。他表示,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成果,并不能反映学生接受的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公民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而这些教育对一名学生的终身成长有着更大作用。
一直关注“第10名现象”的高级教师罗修彬认为,成绩特别突出的孩子,之所以后来泯然众人,毛病出在完全跟着“教师、教材”跑。应试能力强、考试容易得高分,而自身的思维与能力却衰退了,日后表现出来的智慧往往成了教师、教材、基础的克隆,难以超越“前无古人”的领域。
中等偏上者主观上也是想努力学好的,他们与尖子生的不同在于,对“教师、教材”可能更有主见,在学习上能持一分为二的“继承批判”态度。
而在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中,“状元情结”是难以消除的——当分数是高校录取学生唯一的标准时,最高考分的学生必然是榜样。这就需要家长稳住阵脚,不让自己和孩子受“状元思维”的影响,盲目追求考试高分而忽略其他。当成绩和心理、成绩和人格养成发生矛盾的时候,家长要保持头脑清醒。
来源: 金陵晚报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