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我市书香校园建设对话吴晓茅局长
管理,就是要打破陈规旧俗
——与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对话
不怕书读坏,就怕书睡黄。我们希望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用技术支撑学生阅读方式的变革与阅读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书香校园的追求。变革的是技术与形式,实现的是网络信息时代与知识爆炸年代的阅读理念。
——吴晓茅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45本,比去年稍有上升;但0岁至8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仅为59.2%,比去年下降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阅读率距离全覆盖仍有不少距离。
2012年以来,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学校中推动了一场“书香校园”建设实验,把校园走廊、小花园等能利用的空间变成了一个个小阅览室,把随手阅读、时时阅读变成了可能。校园“悦读”是怎样实现的,又带来了哪些变化?记者与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有了一次对话。
碎片化的读书实验
问: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这两年,有不少地区都在推动书香校园建设。但我注意到,南京的方式很特别,在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还提出了建设“泛学校阅览室”的概念。您为什么找到了这样一个突破口?
答: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每个孩子都应该爱上这种感觉。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读书率偏低,读书量偏少呢?不是我们的图书馆不够先进,也不是我们的图书不够精彩,而是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发现,长久以来,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常规的图书馆管理办法过于刻板和繁琐,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
一个孩子想读书,必须到图书室去,还要通过麻烦的手续才能借到一本书。这样的借阅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阅读,人为地把图书和孩子分隔开了。
我们想做这样一次实验:创造一个全新的公共平台,让学生想读书时就可以随意取阅、率性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同时,充满了书香的校园也能促使孩子主动阅读。
推动读书不能是喊喊口号,要让理念落地,还需要管理上的创新和变革,要有一个有效的抓手。很快,我们就出台了“南京市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标准”,把这项工作布置了下去。
把图书馆的书“赶”出来
问:从一间图书室到一个全面开放的校园阅读平台,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不是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您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
答:建设“泛学校阅览室”并不复杂,就是要把空空荡荡的走廊、花园、班级一角等公共空间,都配置上公共图书架及计算机网络终端;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变成开放式的阅读环境。阅览室不再是狭义的某间屋子,而是一个广义的读书空间。
学校的图书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是要全部“赶”出来,“赶”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我们没有因此而增加投入,只是改变了教育装备的理念与方法。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常态的图书馆阅览室经费是足够的。
同时,我们还改革了图书的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办法,废除一些理论化、不实用的老规则,让管理变得越简单越好。评价标准不再是谁丢失的书越少,谁的工作就越好,而是要看图书的使用率、流动率。一切管理只围绕方便孩子读书,其他的规矩就能免则免,把图书管理员从登记造册、查书点数中解放出来。
图书散落到了校园的角角落落,图书管理员不可能每个都兼顾到。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建立了班级管理核心团队,让学生成为书的主人。这样,图书管理员不足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图书可以成为活的资产
问:在有的学校,习惯于把图书锁起来,看好,防止丢失或损坏。你们打破常规,把图书“放”出来,有没有发生过图书丢失的事情?
答:过去,我们把图书当成是固定资产,当成是学校非常宝贵的东西。所以才会有那些繁琐的规矩。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图书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了,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些方便呢?
不怕书读坏,就怕书睡黄。我们希望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用技术支撑学生阅读方式的变革与阅读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书香校园的追求。同样的经费预算与投入,变革的是技术与形式,破除的是传统的思维与观念,实现的是网络信息时代与知识爆炸年代的阅读理念。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把阅读搞得“高、大、上”,甚至是“假、大、空”。阅读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规范,躺、坐、站都可以;阅读本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并不是非要走什么程序,非要在阅览室才能阅读。
作为现代管理者,要勇于打破陈规旧俗。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就要大胆改造。哪怕图书因此被损坏了,甚至丢失了,只要学生读了,都是值得的。2%至3%的图书损失率在我们这是允许的,不会追究任何管理人员的责任。
改变的不仅仅是阅读方式
问:3年的实验,书香校园的建设是否达到了您最初的预期?孩子们有了什么变化?
答:可以说,效果大大超过我的预期。走进我们的学校,你会看到,下课铃一响,许多孩子就会跑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翻开一本书,认真读起来。走廊里、花园中,到处是拿着图书的学生。还有人驻足在橱窗下、板报栏,看得津津有味。“处处有图书、处处可读书”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变成了现实。
学校的创造力让书香校园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西善桥中心小学在城乡接合部,社区阅读氛围比较淡。学校就用一个个接地气的阅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充分融入学校的书香氛围中;汉口路小学把校园开放时间从下午4点半延长到6点,无法早回家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尽情阅读。
图书管理员这支队伍也被盘活了,他们的责任不再是管理图书,而是承担学校阅读教育的重任,要建设阅读社团、打造阅读导师队伍、开展读书周活动、开辟专栏推荐书目等。
现在,全市已有62所学校通过了书香校园装备示范校的评估,每年新增图书达60万册。孩子们还把自己喜欢的图书也拿到校园进行漂流,与小伙伴们共同分享。图书资源越来越多了……
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慢慢提高,这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