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创造就业创业机会 吸引劳动力"就地转移"

19.01.2016  15:50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告别乡土,异地落户,圆了很多农民的“进城梦”。“这样的城镇化背后反映出的实质仍然是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巨大差异”、“‘十三五’南京郊区发展,应当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子”——连日来,参加市两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未来5年郊区发展,认为应当从产业发展、收入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弥合城乡差距,开启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镇化,让更多农民就地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乃至更好的舒心日子。

  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吸引劳动力“就地转移

  “现在农村绝大部分人口,尤其是适龄劳动力,几乎都不在农业上,工作在城镇,但身份没有城镇化。”市人大代表谢元认为,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就在于农村除了农业之外,难以提供收入更高的就业创业机会。

  谢元说,就地城镇化,溧水是南京一大重要片区。溧水这两年做了很多工作推进就地城镇化。自身就业条件、技能条件好的劳动力,区里鼓励支持他们在县城就地城镇化。但自身技能、就业条件不太好的无法在县城城镇化,就推进他们在小集镇就地城镇化,帮助这些村民就业盘活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增收,“我们调研时发现,只要创造有更多增收机会,农民还是愿意留在本乡本土。

  对郊区农村就业容量不足、增收机会不多现象,市政协委员唐绍林也有同感:“长期以来,由于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导致城乡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不对称。

  唐绍林建议突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和制度壁垒,加快实现城乡创业就业“制度合一”,推进我市创业就业城乡一体化。比如,通过引进担保公司、增加信用担保等方式,尽量降低农民创业担保贷款门槛,让农民也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此外,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增强产业关联效应,将产业优势和产量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优势,扩展就业渠道。鼓励回乡农民到小城镇创业,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镇布局,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有产业集聚力的农业产业群,从而带动同类行业、关联行业创业发展。

  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共享

  公共服务薄弱,是阻碍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另一大原因。谢元告诉记者,近两年,溧水在提升小集镇公共服务水平上下了不少功夫,如没有幼儿园的乡镇都建了幼儿园,小学条件过差的都改善了条件,包括卫生院、养老院都在建。“但客观现实是,乡镇自身财力有限,需要区级、甚至市级统筹,市里在教育、医疗等资源下沉时力度要更大。

  市人大代表陈定荣认为,通过产业集聚区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地上班。但就地城镇化,还需要增强公共服务配套,构建“社区型”小城镇,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医、就学、购物、娱乐等生活需求,从而使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受益者。

  市人大代表陈康金说,农民城镇化不仅仅是身份转变,公共服务的配套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要跟上。这几年南京因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整治而“上楼”的农民不少,他们集中住进安置房小区后,自留地、宅基地没有了,但和城里人一样有了城镇户口和养老保障。下一步要做的是对这些集中安置小区进行“社区化”打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购物等配套的完善,体育、文化、娱乐、教育医疗设施的配置等,让这些“上楼”农民生活得更像城里人。

  “小城镇发展应按照舍得放、慢一点、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推进‘人的城镇化’。”陈定荣说,“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就是要对住房、土地、户口、保障制度等进行改革,让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享受公平待遇,真正使农民变成市民。

  守住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让城里人也羡慕

  “郊区有着比城市更优良的自然生态,这本身就是财富。”市人大代表曹露璐是江宁区横溪街道红旗社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来自于农村基层一线的她,对于就地城镇化有着很深的感触。

  “就地城镇化并不是守着一片乡土,继续过以前的穷日子。”曹露璐说,在横溪工作7年,她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横溪的变化。在新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横溪采取的就是生态资源带动村民就地城镇化模式。多个小山村转变成了旅游小乡村。因为旅游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转变,大量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村民在家开农家乐当老板、在家门口就业,幸福指数非常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

  市政协委员于江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梳理古镇古村的历史文化机理和文脉,重视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整体规划和保护 。“推进城镇化不是把古镇古村全都变成城市,不是把古民居全都变成楼群,而是要尽可能改善古镇古村居民的现有居住条件,再现‘小桥流水人家’、‘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风光。

  市政协委员顾晓春也建议,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大拆大建,不能填塘填沟,随便拦河筑坝。要让小城镇周边水系贯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韵味成为现实,让一批彰显江南水乡风貌的小城镇,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名片。“有了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完善保障,就地城镇化的农民日子,会比城里更好。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