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重点项目“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5月23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承担的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重点项目“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示范现场会在淮安白马湖农场举行。农业部种植业司植保植检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江苏省科技厅农村处、江苏省植保站、江苏省农药检定所,和其他植保、药检系统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江苏农垦系统的植保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等70余人参加并观摩了现场会。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项目,基于前期“973”基础研究成果,研发和组装了具有广谱、低毒、低残留、降低病菌DON毒素污染、促进小麦增产和治理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经2013年和2014年室内筛选和田间多地试验验证并获得理想结果后,2015年在江苏省粮丰工程基地新洋农场、白马湖农场和江苏省如皋市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
2015年白马湖农场示范的供试小麦为华麦4号,感病品种。试验地两端保护行及中间的不用药对照区,赤霉病病穗率为74.50%~77.9%,病情指数为34.12~44.06,发病极为严重。南京农业大学研发的NAU-4是基于发现抑制DON毒素合成的生物制剂和抑制病菌生长的化学农药组装的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其中生物和化学有效成分每亩总用量分别为8g、10g和12g(其中化学农药用量50%,生物源农药用量50%),施药2次的防效分别达79.19%、81.88%和83.65%;与多酮推荐用量施药2次相比,最高用量的化学药剂减少90%,防效高出27个百分点。
与会领导与专家对该项目试验设计的规范化及严谨性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项目组进一步结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扩大示范和推广区域,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小麦赤霉病防治、为我省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来源:江苏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