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追星天眼"江苏造 实现24小时锁定目标连续观测
新华报业网讯 茫茫宇宙中,每天都有恒星诞生与死亡,将一颗悄然老去的恒星如“样本”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观测,会得到怎样的画面?日前,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SONG望远镜”,就成功接收到一颗名为“紫微左垣七”的中老年恒星科学数据。未来,这架苍穹“追星天眼”,将和西班牙、美国、丹麦等国家的7架“天眼”一起,对更多目标星进行全球24小时不间断观测。
实现这种监控观测,要么把天文望远镜直接发射到天上,要么进行国际联网观测。“发射到天上,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南京天光所研究员王国民介绍说,2006年丹麦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国际SONG(Stellar Observations Network Group恒星观测网络)计划。该计划由丹麦、西班牙、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目的是在赤道附近南北半球各放4架1米口径望远镜,组成全球观测网络,连续不间断跟踪观测星体,进行星震学和系外行星探测等方面的研究,每个国家自主研发观测所需天文望远镜。“如果全部就位进行科学观测,将来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科学平台,天文学家们在这个平台内直接获取需要的数据。”
目前,已有2架SONG望远镜投入观测。“量身定做”的中国SONG项目1米望远镜在青海试观测成功,已获取“老年星”首批科学数据。王国民告诉记者,这架中国SONG望远镜有诸多“高大上”配备,比如高分辨率光谱仪、幸运成像相机等,使得科学家能够通过恒星“震动”光谱数据研究恒星内部,采用超短时间曝光,在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秒“抓拍”目标星,在众多图像中找到清晰、不受大气干扰的目标星图像,10万张照片中有约百张清晰大图。“与传统巡天望远镜相比,这架天文望远镜视场小到用角秒来衡量,用于精准观测。”王国民解释,这架“天眼”的任务并不是巡视天空,而是一直“盯”着一颗星,进行持续不断的观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SONG项目首席科学家邓李才说,SONG项目代表当前中国天文望远镜(1米级)和用于视向速度测量的高分辨光谱望远镜研制的最高指标。这颗被天文学家高度关注、追踪的星球“紫微左垣七”,距地球44.9光年,已66亿岁“高龄”,是一座进入晚年、燃烧到后期的红巨星双星系统,目前正处于衰老期。“连续‘监视’其动向,对天文学家了解恒星内部,及其衰老、死亡等演变过程,有着极大的科研价值”。未来,中国SONG望远镜还将实现无人值守、自主观测等功能,方便科学家们读取数据进行研究,真正实现全球联网协奏。 本报通讯员郑健 本报记者吴红梅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