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版《清明节日手册》良心出品
老祖宗原来是这样过清明的,学着点! 清明,寓意“气清景明”,讲求“慎终追远”,即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祭祀远代祖先。这就是自古以来清明节的主旋律。
祖先这样过清明,学着点!
唐代,清明节与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放假了!正逢春暖花开,清明节的人气在当时也是超!级!旺!祖先们把“既清且明,慎终追远”的方针路线贯彻到底,发扬光大。
“清明弄柳”,临安城“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清明节还是植树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若干年后,子孙们坐在高高的树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代祭那时也有,不过一般是选择亲人或朋友代为祭祀,现在那种职业化的代祭,古人有知定要喝斥“大不敬”。
祭祖扫墓时庄严肃穆,规规矩矩,追忆逝者。仪式结束后,就变得非常轻松,拥抱大自然感受生的美好。吟诗作赋,舞雩风前,恍若神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诞生了无数诗篇佳作的清明节,是个多么美好的节日!
时到今日,清明无非两件事,踏青和祭祀。
先说祭祀。 发现没,传承千年的清明扫墓现在扫出烦恼来了。先看看扫墓的景象,人山人海,可见大家很重视这个传统节日。
但是,问题来了——瞧瞧,新闻里的清明节这般光景:郑州清明节代客哭坟业务 1分钟300元可直播;奇葩祭祀品盘点:烧个“小三”过去孝敬父亲(咳咳,你娘亲同意了吗?);房产证、地府一卡通、护照等14种证件的冥府证件套装,金条、LV包…… 真是这个世界多喧嚣,清明祭祀就有多聒噪。围绕这形形色色的祭祀方式,网络论坛、朋友圈里有了正反两派的争执。有人直斥这些乱象是“伪习俗”,曲解了清明节的本义。就拿放鞭炮来说事,正方网友认为清明节放鞭炮是沿袭已久的传统习俗,反方网友说这简直是阴阳不分,放鞭炮是用来驱鬼的,祭扫时放鞭炮地下的祖先都要“我伙呆”了。
为此事,小新专门做了一回“包打听”。真的是有人放、有人不放,而且各自都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传统”。楼下80多岁高龄的邻居老太爷,老南京一个,他斩钉截铁地说,南京就没有扫墓放鞭炮的习俗,但是这些年去扫墓,墓地鞭炮声不断,瞎搞。也有云南、安徽、江苏各地的同学、同事反馈,他们扫完墓要走的时候都放。为什么?原因不一,有的说别人放我也放,而且要放得比别人多才显得孝道;有的说放鞭炮相当于闹铃,是为了叫醒长眠地下的祖先,“该取汇款了”;还有的说,免得在墓地沾染上不干净的东西……囧!民俗专家几乎都在“反方阵营”,不认可清明放鞭炮是传统习俗。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民俗研究专家楼望皓就说,没有祭奠先人得放鞭炮一说。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放鞭炮只会惊扰到先人的安息,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再者,很多墓地都位于草木茂盛处,燃放鞭炮稍有不慎还可能导致山林火灾……
再来说踏青。清明正值万物生发的春季,相伴踏青,暂别浮躁俗世,还增进感情。可惜,现在的踏青却这样的——人!人!人!暮然回首,才走了几步!全国各景区游客爆棚,哪儿哪儿都是人,哪儿哪儿都堵车!更闹心的是,人潮人海之后,垃圾遍地……有图为证
如此过清明,怎不叫人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
莫负清明,跟祖先学学风雅,别再把清明节过得槽点满值!一起文明过节吧!
记者 曾力莹 新华日报网络新闻部(良心出品,只求过节时能帮你一把)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