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一小学老师平均48岁!潘平华代表:期待教育资源向苏北倾斜
交汇点讯 自2001年起,国家布局农村小学“大撤并”,是因为农村常住人口和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开始被“小学向乡镇靠拢”、“初中基本在镇和县城”的调整策略代替。现在回看这一政策,多年在农村教育一线的省人大代表、灌南县花园乡莞渎小学校长潘平华有话要说。
有数据显示,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平均每天消失56所农村小学。许多地方偏离了布局调整的初衷,为撤并而撤并。结果是,落后的、交通不便的地区,学生求学异常艰难。
潘平华说,我们乡2万多人,只有一所中心镇小学,加上我们这所完整小学,两所小学根本满足不了乡里学龄儿童的求学需求,超班教学的问题突出。我们学校现有400多个学生,2—6年级开一个班,1年级开两个班,每个班有六七十名学生,省里的标准是每班45人,现在已经达到学校教学资源所能负荷的最大极限。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潘平华诉说了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一般苏北村小的教学资源很有限,校舍小,条件简陋,年轻老师选择中心镇小学的多,大多不愿意来村小。“万金油”不一定是好老师,但很多村小多年没有音体美小科目老师,这些课程都是由主科老师兼任,或者使用不分专业的老师。此外,苏北很多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有的小学老师平均年龄48岁,不少老师临界退休,后续新鲜血液严重不足。
一刀切型的“大撤并”带来不能承受之痛。潘平华所在的莞渎小学辐射周边2—3个村,还是有很多学生家距离学校路程远,上学走5公里路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早上5点钟就从家里出发,往学校赶,但还是经常迟到。这些孩子多半都是留守儿童,靠留守老人抚养,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处于散养状态。此外,学校撤并,公立学校减少,为私立办学提供了空间,但目前农村私立小学无论师资或配套,都存在很多不足和不规范。
“顺应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希望更多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潘平华说,今年我省提出改扩建500所小学,希望实施过程中,更多考虑学校辐射的公里数、学龄人口数、区域内的需求等,对苏北农村小学要加大投入。
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