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呼唤“大农机”

22.03.2016  09:37

  导语:马铃薯主粮化,我国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小土豆”给“大农机”带来了难得的挑战与机遇。农机行业怎样做好马铃薯机具产品需求的新供给,主动有所作为呢?

  今年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

  马铃薯,俗称"小土豆"。近年来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我国第四大主粮,种植规模已发展到8000多万亩,位居世界第一,马铃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2016年国家农业部正式规划设计提出把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总产达到1.3亿吨左右。

  与此同时,农业部在二月份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这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农业绿色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有益探索,对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加快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无论是借鉴发达国家马铃薯建设现代生产技术体系的经验,还是我国发展马铃薯的生产实践都充分表明,马铃薯产业要开发好,让“小土豆”变成大产业,农业机械化不可或缺,发展马铃薯产业离不开机械化,必须依靠机械化;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是马铃薯产业开发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

  加快发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提高我国马铃薯竞争力、促进产业开发稳定的必然选择。我国马铃薯生产成本相对比较高、市场竞争力弱,我国每吨马铃薯的生产成本普遍是德国、荷兰的一倍以上。从目前看,降低我国马铃薯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生产率,通过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来实现劳动替代、降低日益增长的劳动成本。从宁夏、内蒙古等地马铃薯示范区已开展的试验示范来看,机械化种植马铃薯效率是人工种植作业的10倍以上,马铃薯机械收获的效率是人工收获的30倍以上;全程机械化马铃薯生产可降低用工成本500元/亩。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新生代农民择业意愿的影响,如果没有机械化生产替代,像马铃薯生产这样劳动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因此,加快发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为缓解劳动力紧缺、提高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必然选择。

  加快发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大部分地处西北部和西南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地农民收入和县域经济高度依赖马铃薯产业,大多低于本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近几年,由于马铃薯销售价格波动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现有的示范实践表明,通过推广机种、机收,可节约作业成本30%以上。

  我国马铃薯受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等方面影响,单产量较低。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马铃薯的单产量在15.41吨/公顷,仅为全球同期水平的81.5%,与荷兰等马铃薯种植业强国相比,单产差距更大。马铃薯单产亟须提高。提高马铃薯单产其中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实行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

  通过马铃薯地块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可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提高马铃薯单产20%以上;通过实施节水灌溉与微滴灌能够增产1-2吨/亩。因此,加快推进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可以极大地起到节本、增产、增效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贫困人口脱贫和全面小康目标。

  加快发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问题突出,已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在马铃薯生产上同样比较严重,迫切要求我们目前在生产上加快节水、节油、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农机化装备及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加快推广机械喷灌、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节肥;通过应用现代喷雾机械,实施精细喷雾作业,实现节药,减少残留;通过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施肥降低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已成为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安全绿色发展的有效选择。

  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马铃薯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马铃薯产业要大发展, 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可谓正当其时,农机行业大有作为,农机行业必须要跟上,应当有所作为。

  然而,目前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凸显出农机装备水平和生产作业机械化程度是短腿,“”、“”、“”问题表现得相当突出 ,显然不适应加快开发马铃薯产业的需要。

  一是马铃薯整体机械化水平低。目前我国马铃薯整体机械化水平在全国九大种植作物中排名靠后,马铃薯的机械化水平远远低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2014年全国马铃薯耕整地、播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分别只有48%、19.6%和17.7%。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马铃薯机械化程度差异较大。超过全国34.2%平均水平的只有13个省,低于平均水平的有15个省,其中,北方一季作区机械化程度较高,耕整地基本实现机械化,马铃薯的播种、中耕施肥、喷药、除秧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可达到80%左右,其他三个区域马铃薯机械化基本是空白,仍采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与世界上发达国家马铃薯机械化水平高达95%相比较差距更加明显。

  二是马铃薯先进适宜机具产品供给少。目前国内专门从事马铃薯作业机具装备研发制造的厂家比较少。与国外先进机具相比,目前市场上的国产马铃薯作业机具虽然有价廉的优势,但在产品品种上,例如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精细化旋耕起高垄马铃薯专用复式整地机等机具皆为空白;在产品的制造质量、技术性能上与进口机具还存在较大差距,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在播种环节,能够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铺膜、覆土的复式综合作业机具少,对种薯切块的要求较高,易出现重播漏播现象。收获环节,能够一次性完成挖掘、分离、分选、装箱作业的联合收获机具少,针对粘性土壤作业的挖掘收获机适应性差,易雍土阻塞,尤其是薯皮损伤问题突出,而且需人工拣拾,强度大、成本高。部分机具还存在着制造粗糙,零部件加工精度、装配质量、外观质量较差,制造材料不达标,关键零部件寿命短等诸多问题。整机质量可靠性差、故障率高,作业效率低。

  三是农机农艺融合差。全国马铃薯种植分布广泛,山地、丘陵占不小的比例,自然条件和农民生产习惯差异大,种植制度复杂,单种与间套种并存,起垄高低不一,农机农艺融合尚未起步。农民更易于接受和应用先进的农艺技术,而忽略农机化技术要求。种植模式的多样性,严重阻碍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普及。由于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广,农艺标准不一,农机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农艺要求,农机农艺难度大,马铃薯机械化技术路线和作业工艺难以统一规范。

  目前已有的马铃薯机械化行业标准非常少,并且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主要集中在指导机械化播种和收获作业上,未涵盖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全部环节。农业部出台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主要是基于北方马铃薯生产制定的,而南方马铃薯生产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要求,还不能简单照搬套用。

  怎样才能把马铃薯机械化这个短腿加长补壮呢?问题导向就是主攻点,产品技术供给不足就是发力点。

  首先要积极促进马铃薯机具产品的研发。机具产品研发创新是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的重要推动力。要站在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新理念的高度,以现有技术产业化与前瞻技术研究并举为导向,以推进马铃薯机收和机播研发制造为主攻点,带动马铃薯生产各环节所需机具生产制造。鼓励和选择有一定研发基础的企业、研究机构,形成马铃薯机械研发联合体,组建公共研发平台,促进多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共享;树立开放的理念,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引进吸收再创新力度,促进研发水平、机具性能加快提高。选择一些价格相对低、性能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机具,优化机具配套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验证,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至企业,促进企业提高机具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国家和地方科技和技术改造项目设立相关专项,支持马铃薯大专院校和马铃薯机械设备制造生产企业开展重点装备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其次要着力推进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农机农艺融合是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要多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全国优势资源,开展繁育推联合攻关,加强适宜机械化的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推广。因地制宜,在大面积种植区推广区域化的种植模式,统一垄距、行距等技术要求;在一定区域内实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播期、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机械作业,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形成众多种植大户,大力推进标准化种植、规模化作业和机械化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种植,为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式,从品种、耕整、种植、植保、灌溉、收获等方面,综合研究完善适宜不同类型区域条件下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围绕关键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推广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第三要搞好现有机具选型推广。集成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组装轻简化栽培、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和质量效益。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把成熟的配套机具推广给农民,提高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

  第四要强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议农业、农机化主管部门,应把示范作为推动马铃薯机械化的重要抓手,加快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谋篇布局工作。根据农业部《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遵循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社会化服务的规律,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选择当地政府有积极性、市场主体有愿意和实力、土地整治有基础的区域优先设立示范基地,建立一批马铃薯高产高效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建设中,优选品种、种植模式,优化机具选型和配套方案,研究总结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成功模式,探索适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方案。力争1-2年内,在不同区域布局内,打造出一批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使之成为马铃薯产业农机化科技创新的载体、技术示范的窗口。

  第五要落实完善扶持政策。应发挥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作用,对马铃薯主产区要将更多的资金优先用于补贴先进适用的马铃薯机具上。重点补贴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具,扩大马铃薯补贴机具种类,努力实现马铃薯生产所需机械应补尽补。积极探索马铃薯机具金融租赁新模式,开辟农民购用机新渠道。安排专项农机化技术财政推广资金,支持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将马铃薯机具农机手培训纳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支持。

  结束语: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有效供给上,农机行业要在研发、制造、推广、培训、销售等方面乘势而上,全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