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位将军竟出自同一县 一家父子3人皆授衔

07.10.2016  11:11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这是徐向前元帅对湖北红安县的题词。日前,新华社发文介绍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在革命年代,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以及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

  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授衔的有61位,居全国之首,红安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据公开资料,红安原叫黄安,1952年9月正式改名为红安,是仅次于井冈山、延安的中国革命圣地。红四方面军队列里,每3个人中就有1个红安人,每4位英烈中就有1个红安籍。“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在现有2800多个县城中,以“”命名的县,这是唯一一例。

  那么,红安县出过哪些著名的将军的呢?

   董必武

  董必武

  董必武生于1886年,青年时代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董必武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1934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董必武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在干部休养连任党支部书记。

  干部休养连是一支特别的队伍,共有100多人,有音乐家、戏剧家、文学家,还有约30名的女同志。董必武是这支妇女队的“胡子队长”,他的妻子陈碧英却服从组织安排,去广东梅县开展地下斗争,从此生死不明。陈碧英送给董必武的手电筒,一直陪伴着董必武走完长征。

  “政事儿”(公众号ID:gcxxjgzh)注意到,抗战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在重庆谈判中同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二届政协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期间,董必武曾3次回到家乡红安。1958年,他在家乡视察七里坪后,写下了题为《红安七里坪》的诗句: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