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龙虬 一尾沼虾已惊秋
新华网南京8月5日电(戚轩瑜 唐杨 沈昱君)“立秋时节秋收忙”。临近立秋,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的虾农们格外忙碌,在三荡河里精心饲养了许久的罗氏沼虾迎来了收获的“黄金季”。
清晨五点,伴随着村里此起彼伏的鸡鸣声,虾农们陆续来到即将捕捞的河塘边。“噼里啪啦”,一阵短促的鞭炮声响起后,带着对收获的美好期待,虾农们穿着防水装备走下河塘。每天清晨的第一网虾,对于虾农们来说,有着不一样的寓意。
罗氏沼虾的养殖,在龙虬已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更是为这个小小的村落赢得了全国罗氏沼虾养殖重镇的称号。然而,这块金字招牌却是得来不易。
据悉,在推行生态养殖之前,罗氏沼虾不仅品质存在缺陷,价格上也很难卖上去,更为严重的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致使蓝藻大量爆发。
“当时,我就提出来要搞生态养殖,要在提高罗氏沼虾的品质上做文章,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否则,我们就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属性。”江苏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戴大喜说。
在龙虬,戴大喜有一个更为大家熟知的称呼——“虾保姆”。从一个普通会计到养殖专家,这个农家汉子的“转型”已经有20多年。
谈及“转型”的这段经历,戴大喜再回忆时仍觉得揪心。以往虾农都是一家一户拉着几百斤虾去常州水产市场卖,常常是“一窝蜂”上市,货多反而价贱。
“当初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看看农民到处是个什么心声呢?叫‘烧香买,磕头卖’的心声。”戴大喜说。
为了打开罗氏沼虾销售市场、掌握价格的主动权,2000年3月,戴大喜与其他3位养殖户创办了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提供罗氏沼虾全产业链服务。
“有的人说技术服务是挂嘴上的,但是我是做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我们有技术服务团队,有技术服务阵地,还有品控的一部分东西。”戴大喜说。
做个“货真价实”的技术员可不容易,除了理论学习,他还想法设法跟着专家跑。但这样还不够,戴大喜索性甩开膀子自己动手养虾。“我租了30亩田,开始养虾了,一边养殖一边学技术一边带徒。”戴大喜将自己摸索出来的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虾农们。从口口相传到开公益培训班,他掰着手指粗算了一下,目前累计培训人次达2300多人,先后帮助4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在戴大喜的带动下,当地虾农们近几年一直在推崇一个新生模式——“子母”塘养殖。“子母”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子”搪可以储备大量的苗种,不断补充“母”塘出虾过后的苗种稀少的情况,保持母塘持续不断的高投喂量和高产量。这样虾就有充分的生长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它的规格,也提高它的产量。
“20多年前,亲手把这条虾从无序的养殖慢慢带动到有组织化,然后再慢慢做成产业链,我把我从产业中赚的钱又全部投入到产业中去了。”戴大喜说,“我不怕困难,遇到的困难越多,我觉得越好。我们要积累经验,这样下一步才能成功辐射全镇,再带动全镇辐射全市。”
再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9年,戴大喜又拿出40亩虾塘试验生态养殖,每亩虾塘只有800尾左右的虾苗。戴大喜认准了这个道理:采用生态饲料,水质变好了,成虾品质更高了,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
“我不忍心看罗氏沼虾养殖产业就这么‘走下坡路’,所以我就毅然决定自己先搞生态养殖的试验。幸运的是,我们成功了!然后我就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政府也很支持我们虾农。我对这个虾有感情,我给自己的定位,叫做‘一辈子,一只虾,一生的事业’。’
现在龙虬镇的罗氏沼虾正在从“传统养殖”转为“生态养殖”,让乡镇富民产业既走“富民路”,也走“生态路”。
“叫好又叫卖”的罗氏沼虾也成了当地老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传统养殖方式带来的虾肉“土腥味”不复存在。白汁生态虾、蒜泥生态虾、咸蛋黄焗生态虾……这一尾味美的罗氏沼虾既富了当地老百姓的口袋,也满足了“吃货”们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