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寒假不一样的收获:有人打工做公益有人网游睡懒觉

09.03.2015  10:37

      新华报业网讯 2014年寒假被称为38年来“最长寒假”。经历了超长寒假,返回校园,大学生们有何别样收获?

  实习让自己跳出了“框框

  5日,记者联系上中国矿业大学材料成型专业大四学生付丰年,小付父母都是农民,经济不宽裕,一放假就进入北京一家公司实习,在人力资源实习生岗位做得很投入。“从材料成型专业到人力资源岗位,跨度是不是有点大?”面对记者疑问,小付显得很坦然:“说实话,做人力资源工作也挺有成就感,看简历、面试,帮实习生寻找合适岗位,对眼光和判断力都是一种考验。

  寒假实习,让小付对自己的职业潜力有了新发现。“放寒假前,找了几家专业对口单位,都不太理想,现在打算找份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小付说,实习的公司在招人,自己的实习表现应该可以“加分”。

  “最有爱”作业学会理解家人

  南理工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充满温情的寒假作业——利用寒假时间陪伴家人100个小时。

  “刚开始比较尴尬,都是爸妈在看电视,我坐在他们身旁玩手机。”广播专业的方艳说,随着沉默时间增多,她终于明白,陪伴家人并不是只做个样子,而是应该真正有一颗陪家人的心。

  方艳开始和爸妈聊天,聊学业聊校园;跟着妈妈学做家务,做饭技术大有长进。方艳说:“以前错过了很多机会,现在跟他们在一起,感情比之前深了很多,彼此也有了更多了解。我开始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并且学会了多为他们考虑。

  旅行回来“睡懒觉”病没了

  南京审计学院大二学生殷潇磊寒假选择了旅行。他找到了5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联系了云南不同地区的几家客栈,分头开始了一个月的寒假生活,而小殷的驻扎地是在零下18度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镇。“没暖气、没空调,早上六七点起床劈柴生火,水冻住了、水果也冻坏了,但寒冷让人和人的距离更近,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的客人,跟我们一起围着炉子打成一团,我也因此听到了天南海北的故事。

  殷潇磊还赶上了藏历新年,“热闹了足足三天三夜,在当地3700米海拔的寺庙里,跟着人群带着面具跳舞整整一天,第二天累得浑身酸痛,但快乐得不得了。”回到学校,小殷发现,以前懒觉一直睡到中午的“恶习”消失了。

  跨国公益梦“开花结果

  “这是我过得最充实的一个寒假,很多时间都是和志愿者们在一起。”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2012级工程管理专业的佘立成这样总结自己的寒假生活。寒假里,他和30多位志愿者一道,累计参与公益活动时间超60小时。

  佘立成是苏州义工联合会成员,寒假前就萌生一个新想法:“让公益跨越国家和种族界限,多国志愿者一起宣传公益理念、发展公益事业。”他还为这个梦想起了个名字“大爱无疆”。佘立成的梦想得到苏州“小微公益项目孵化平台”的大力支持,共有14名外籍志愿者和20名中国志愿者报名参加。

  公益活动从2月3日开始到2月26日结束。在街道,志愿者陪空巢老人聊家常、吃年夜饭;在培智学校,和特殊儿童们一同喜迎新春,与他们一起排练歌舞、写春联;在精神康复院,和病人一起聊天、包饺子、做手工;在社区服务中心,为儿童做学业辅导。

  产出的并非都是精彩

  “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学生“最长寒假”产出的并非都是精彩,南京一位父亲告诉记者,上大二的儿子放寒假回家后,一有空就上网,懒觉一直睡到中午才起床。

  “儿子上网到凌晨两三点也不是稀罕事。”宿迁一位妈妈告诉记者,儿子放寒假一回到家就没了影,要么会同学,要么泡网吧,一上就是几小时。

  “老实说,寒假没做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学生坦言。微友“土土豆豆君”开学前发微博感叹:“最后一天了,心心念念的寒假,传说中最长的寒假就这么过去了……我还是什么都没有做成,记住的东西很少。

  本报记者王 拓杨频萍蒋廷玉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