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社会治理法治化 老百姓倍享“获得感”

19.02.2016  12:14

  新华报业网讯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创建成功,文明城市创建直接晋升全国提名城市,跻身首批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获评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去年以来,宿迁收获各类奖牌,荣誉背后折射百姓“获得感”一再攀升。

  “我们坚持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努力提升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道出该市争领奖牌的动力源泉。

  文明引领,“宿迁规矩”内生“宿迁习惯

  这两年,宿迁市区涉犬警情不断增加,成为影响市民生活和治安秩序的突出问题。经过缜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2014年2月起,《宿迁市市区养犬管理办法》实施,对养犬进行划区域管理,限定市民养犬的种类以及禁出时间,涉犬警情随之骤降并得以控制解决。

  宿迁相继出台《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市区文明交通严管办法》《市区“五小行业”经营管理规范》《市区农贸市场经营管理规范》等,方方面面“立规矩”,去年还推出《宿迁文明20条》,以规则建设促进公序良俗,引领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秩序和氛围。

  得益于“制度他律”的约束和“文明自律”的觉醒,一项项“宿迁规矩”已内化为市民自觉遵守的“宿迁习惯”。市区运营多年的载客“大花轿”全面禁行,广场舞噪音得到有效控制,交通文明指数全省第一,彬彬有礼的新宿迁人形象广受外地人“点赞”。

  “宿迁近年的社会治理不再完全是行政性管理,更多依赖规则、法律、信用管理体系等。”宿迁市常务副市长吕德明介绍说,2014年该市便已建成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一网两库一平台”,即“诚信宿迁”网、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社会治理全过程的信用管理新模式,信用已成为市民第二张“身份证”。

  全员参与,“一元管理”变成“多元治理

  去年12月24日,“关爱农民工子女‘七彩行动’”“成年智障人士社会融合项目”等21个公益创投项目签约,18个社会组织中标,每个项目获3-5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积极履职,正是宿迁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类社会主体全员参与这一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缩影。

  循法而动、依法行政,宿迁主动将行政行为纳入法治框架考量,通过制度建设和考核导向强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市委、市政府近年相继出台《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法治宿迁建设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大力开展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着力培育社会“自治之手”。目前,该市行政审批事项由331项减至87项;在全国率先开展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569项资格资质项目仅保留53项,放开率达90.7%。此外,通过培育发展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平等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全市社会组织达5726个,是改革前的两倍多。

  将社会治理触角向基层“神经末梢”延伸,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该市大力推行“百户千人、一警两员、一岗多责、一格多用”社区管理模式,全市共划分网格近7500个,实现“网格+网络”社区管理模式全覆盖。通过推行契约化管理,101个乡镇(街道)实行“政社联建”,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近九成。全市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7137人,“红袖标”队伍已达19.2万人。

  民意为先,“单向传播”转为“深度互动

  “我住的小区打算改造车位,但部分业主不同意,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车,我希望在不破坏小区绿化的情况下予以解决。”在宿迁市第20期“全媒体政民互动”活动现场,一位市民恳切地说。宿迁市副市长江海当场承诺将召集会办,给市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该市定期举办“星期三政民互动”全媒体活动,从2014年开始,每月一期,至今已有23期。每期都由市政府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热线、网络、电台、电视等与广大市民现场互动,拓宽公众诉求渠道,问题整改和回应率达100%。去年,该市还举办“鼎鼎开放日”“鼎鼎会客厅”等各类网络文化活动160余次,参与网民超10万人次。

  “始终以民意为先,把民意作为最大的执政资源,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广泛倾听群众心声,让目标制定和项目推进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力的过程。”宿迁市市长王天琦说。

  采取广泛调研、公开征集以及常态化听证、专业性论证等方式汇聚民智,宿迁探索出一条“开门制定政策”的新路径。近两年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该市坚持改造前倾听群众呼声、改造中强化群众监督、改造后接受群众评判,让群众全程参与决策、监督决策,这一惠及市区近十分之一人口的工程赢得广泛点赞,第三方测评群众满意度超过90%。

  本报记者徐明泽

  本报通讯员宗五王馨骢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