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应填补“家”的缺位
导语: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籍未成年人。目前,江苏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4.2万人,占农村籍儿童总数的2.9%。其中,3944人无人监护,1.3万多人是父母一方外出一方没能力监护的。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有20.69万人之多,由于家庭照料不到位和现有关爱保护政策不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面临不少问题。由《民声汇》策划的关爱留守儿童年度大型新闻公益行动近日启动,记者蹲点宿迁采访,希望通过“宿迁样本”对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成长难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学校应尽力填补“家”的缺位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宿迁也是留守儿童问题相对集中的地区。根据宿迁市最新的摸底排查数据,宿迁全市目前有农村留守儿童4.99万人,其中无人监护的1390人,占2.8%;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3200人,占6.4%;其他由(外)祖父母等亲戚朋友监护。还有26名农村留守儿童辍学或不在学,有624人尚未登记户口。从区域分布看,泗阳县最多,有2.1万人之多。从年龄结构看,0-5周岁、6(含)-13周岁、14(含)-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分别为1.38万人、3.23万人和3600人,各占28%、65%和7%。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对儿童的是非观、人生观以及心理健康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被留守”,留守儿童的人生第一“课”常常无法上完。宿迁的经验做法是:尽力让学校填补“家”的缺位。记者在宿迁市宿城区埠子中心小学采访发现,学校采取“寄宿”+“监管”的做法深得留守儿童家庭的欢迎。
位于宿迁市宿城区的埠子中心小学,是留守儿童问题相对比较突出的一所学校,全校的2394名在校生中,留守儿童仍有287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2%。而在2002年时,留守儿童曾多达1000人,占到了全校学生的近一半之多。
张帆(化名)是埠子中心小学6年级的一名留守儿童,张帆告诉记者,她的父母是在她4年级那年去上海打工的。而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四年级的孩子受到父母外出的影响最大。值得庆幸的是,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张帆并没有表现的和同龄孩子有什么不同。
张帆告诉记者,她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和同学的关系也比较融洽。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张帆选择了寄宿在学校。
“现在学校的住宿环境好了很多,还设置了很多活动室,我们放学后,可以去放映室看电影,可以和爸爸妈妈视频通话,还有专门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下棋、打牌什么的。”
据张帆介绍,最近两年,学校除了住宿环境有不小的改善外,还给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课余,留守儿童可以在学校的活动室中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埠子中心小学校长周来领告诉民声汇记者,在多年和留守儿童的接触中,他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习惯和观念上的:“我接触过一位陈姓学生,父母不在身边,10多岁就有了小偷小摸的习惯,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失主问他的时候,他也好不隐瞒。这明显是对自身行为缺乏判断能力的表现。”
周来领认为,留守儿童在假期、周末等时间段缺乏监管,容易被社会不良因素引诱。同时在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导致其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由于工作忙碌,父母在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往往是打骂了事,祖辈也容易忽视对孩子心灵的关爱。这种种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容易走上“歪路”,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孩子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也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记者在埠子中心小学看到,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填补父母关爱较少的缺失,学校为孩子们专门建设了少年宫,创办了书法、绘画、文学、体育、趣味数学等20多个项目的活动,以此来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做到全面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此外,考虑到留守儿童感受到的家庭温暖较少,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结对帮扶活动”,结对教师会定期和留守儿童进行交谈,询问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是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同时,为了缓解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学校还开通了免费的亲情热线,鼓励孩子每个月至少和父母通一次话,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一座和父母沟通情感的桥梁。
“既然留守的孩子们缺少家庭的关爱,那我们希望能在教育中尽量弥补。”宿迁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德超说,为了填补家庭的空白,宿迁一直在同步规划寄宿制学校,并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据了解,目前宿迁全市306所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在校寄宿困境儿童4327人。全市建成各类乡村学校少年宫104所,开通亲情电话870部,配备网络视频装备360余部。
张德超告诉民声汇记者,宿迁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经基本被满足了,不过其实这些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更大,这也是他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张德超表示,今后他们还要继续对加强学校的建设,不仅要在生活上让孩子们过的舒适,还要通过探索建立“代管家长”队伍,认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让孩子们在精神上也能感到温暖,让学校真正能成为孩子们温馨的家。此外,学校还要能够发掘每名留守儿童的特点,帮助孩子们明确志向,并为孩子提供能够展现自己特长的舞台,让学校除了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也能成为留守儿童发展个性,追逐梦想的平台。
社会关爱合力牵手儿童成长
有10年历史的崇孝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关爱之家。
位于宿迁市沭阳县的一所关爱之家崇孝苑,有一个“国学课堂”,每天下午都能看到一帮孩子来这里看书学习,他们大多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创办“国学课堂”的陈国友老人告诉记者,他创办业余课堂的目的就是防止孩子们业余时间外面有当沾染恶习。
崇孝苑的创办者,是已经71岁的老人陈国友。陈国友是宿迁前政协委员,2006年退休后,陈国友带着自己的4000多册藏书,准备回老家村里开一家图书馆。可回到家乡后,他却意外的发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都已经成了很严重的问题。
“当时村里就有一些14、15岁的孩子,不去上学不说,还和社会上的人学了不少恶习。”陈国友说,自从看到这些问题后,他把家里闲置的宅基地全整合了起来,给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活动场所。
“我希望孩子和老人能有活动的场所,这样他们空余的时间就不会在社会上游荡,不容易沾染恶习。”陈国友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在他那学到点东西,他还在崇孝苑里创办了国学课堂。
如今崇孝苑已经经营了10年,2012年,宿迁市民政部门也介入,给了崇孝苑不少帮助。然而,给陈国友更大动力则是在他这呆过的孩子都在慢慢的成长。“曾经有个孩子,刚来我这的时候不好学、性格也比较极端。但现在这个孩子考上了南京的大学,放假的时候还会主动来做志愿者。我年龄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但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相信崇孝苑今后肯定还能帮助更多的孩子。”陈国友说。
据了解,像陈大爷这样“合力监护、相伴成长”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还有2016年洋河新区仓集镇刚刚建成的留守儿童慈善关爱之家。自2016年9月投入运营以来,这所慈善关爱之间,为该仓集镇罗庄村及周边村庄212名留守儿童提供紧急介入、暴力预防、法制宣传、亲情维护、社会融入等慈善服务,取得了不错的运营效果。
宿迁市民政局社会事业处处长丁致中告诉记者,在2017年,宿迁会进一步整合政府和各类的社会力量,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在2017年全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600个,设立乡镇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信息平台40个,配备600名村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督导员。让留守孩子在校园外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