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秦淮区“家庭签约”医卫服务方便社区居民

30.11.2016  16:37

(南京日报:2016-11-28)


  每天下午临近5点,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里还是人头攒动,挂号、拿药、交费仍需排个小队。“现在小病真的不用去大医院,家门口就能看好,还便宜。”家住乌衣巷社区的居民张小兰昨天告诉记者,她住的小区有不少人都在中心建了“健康档案”,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小毛小病有“家庭医生”上门诊疗,如果能在家处理就当场处理了,不能处理的可通过中心的“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得到诊治,或直接转去大医院治疗。现在大家伙儿都觉得,家门口看病很方便,诊疗水平也越来越高。


   “秦淮区夫子庙街道有11个社委会、7.4万居民,每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号看病的有500多人次,居民对中心的信任度一点都不亚于大医院。”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管刚说,近日中心刚捧回了“全国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百强”的牌子,挂牌那天,在中心看病的附近社区居民都直竖大拇指,夸中心的服务配得上这块牌子。


   百岁老人“家庭医生”接力棒一直在传


   “李老师,今天感觉怎么样?昨晚睡得好不好?”走进小西湖社区堆草巷13号百岁老人李慧婉家,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治医师吴兰萍放下出诊医疗包,就开始为老人量血压、测心跳,询问日常起居情况。


  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在卧床,听力不是太好,但做过老师的李慧婉老人很容易交流,思路清晰,说话慢条斯理的。她说,多亏有吴医生每个星期都来看她,自己患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有三四十年了,近八九年更是不大出门,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上门服务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才使得自己的病情基本稳定,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我接手李老师的家庭诊疗服务有两三年了,在我之前,中心为李老师的上门服务就像是一根接力棒,已传了好几个医生。”吴兰萍说,她现在每周到李慧婉老人家的服务基本都定在星期二,如果自己有事走不开,中心会安排其他医生临时代一下。老人身体较胖,腰椎不大好,时常疼痛,她上门时就为老人做做针灸,缓解一下。老人的保姆定期会来中心拿药,每个时期是什么药、如何配比,她都会根据老人实际的身体状况给出建议,对症下药,大大提高了诊疗效果。


   “现在街道像李慧婉老人这样,与中心签订医疗卫生服务契约的居民家庭占比已达20%左右,有1500多户。”管刚说,“家庭签约”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中心新推出的服务项目,目前很受居民欢迎,填补了过去社区居家医疗服务的欠缺。特别是家中有长期患病卧床不起或半失能病人的家庭,他们和中心签约后,病人在家中就能有专业医师定期上门检查身体、开处方药、进行中医药保健服务等,为此中心专门在11个社区各配了一个“家庭签约”医疗卫生服务团队。


  中心的康复治疗师马震就是这个服务团队的总队长。“除了‘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我们的社区零距离服务已不断延伸,每周都有2个医生去社区义诊,每次不同社区的居民会相互转告,赶到有义诊的社区看病问诊。”昨天,正在接诊社区居民的马震说,这些零距离的社区义诊,不仅能让居民充分享受政府的免费医疗服务政策,即便有的居民已享受了一年4次的免费诊疗服务,如果仍有需求,义诊医生现场都会满足居民的要求,免费帮他们测血压、血糖等。


  昨天的中草药医院已有全科诊室、医师


  家住转龙巷社区的居民王贤之老人清楚记得,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早只是几名老中医合伙开的中草医医院,治虫蛇咬伤、无名肿痛有点小名气,但仅此而已。居民看病主要还是去市里的几家大医院,直到十几年前,这里才开始陆续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刚开始,中心的医生穿着白大褂、背着出诊箱上门向居民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时,有的居民连门都不敢开。”马震说,现在他们每次进社区服务,居民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直接找熟悉的医生咨询、开处方。特别是2011年10月以来,中心设置了全科诊室、检查检验室、心电B超室、放射室、输液室、中西药房等科室,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中心有传统特色优势的中草医馆也设置了中医内外科、皮肤科等;口腔科也经整体装修出新全面升级,配备了进口数字化成像系统及全景机等;综合病区扩大重修用于重症患者住院康复等;中心门诊量逐年上升,自2年前开始,包括部分中医科室在内,中心不少科室先后被评为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


  最近这段时间,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陶铮,每周都要来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查房,事先预约的社区居民早早就排队等在陶主任的诊室外。“只要居民有名医看诊的需求,我们都会尽量帮他们约好。”管刚说,去年中心与市第一医院建立了以综合病区为载体的医联体合作关系,双向转诊与分级诊疗这一医改重点在中心全面推进,中心综合病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收住病种从原来的单纯中风后遗症患者扩大到现在各科门诊适宜患者;出院人次增长300%以上,而出院人均费用却下降了1000元以上;病区医护人员在全面学习三甲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规范的同时,还主动与中心中医特色专科联动,住院患者中医药治疗率达95%以上,联合病区也成为中心青年技术骨干培养基地,最终受益的还是社区居民。


  【背景】


   1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有名医坐诊


  以区为单位,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75%以上;以区为单位,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55%以上……这是今年9月我市刚出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提出的新目标,全市辖区内常住人口,包括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和持有居住证的人口,均可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层卫生改革的方针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市社区卫生协会秘书长孙祥华说,按照这一改革方向,我市在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12个具体改革项目上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诊疗服务等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全科医生团队深入基层进社区,为下一步分级诊疗全面推行打下了基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互动建立的医联体,也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有名医坐堂问诊。


  据悉,各级相关部门对基层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今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从60元提高至72元,市财政按人均15元给予各区补助,在此基础上,对考核优秀的区进行奖励。新增经费主要用于巩固现有项目,扩大服务覆盖面,扩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同时突出重点,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适当延伸至60岁及以上居民,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感受度。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0家,今年有2家进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百强,分别是夫子庙和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专家点评】


  为分级诊疗目标实现“铺路”


  市社区卫生协会秘书长 孙祥华


  国家医改的最终目标是分级诊疗,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诊有绿色通道,康复治疗逐步转到基层医疗机构,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改探索,正是在为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铺路”。


  要真正构建分级诊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要真正做到基层首诊老百姓愿意去,基层能接得住。今年我市将着力在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两个方面落实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就是要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大医院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是基层首诊的基础,就是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责任式管理,改变现在短暂的、不连续的、没有责任制的医患关系。


  真正整合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国际改革趋势是,变短暂关系为连续性、责任制关系,国际通行做法就是全科医生签约,作为基层老百姓的首诊者,和你签订合同,所有健康问题由你管理,基层首诊实现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百姓心声】


  我们也愿意小病不出社区


  殷淑琴(乌衣巷社区西石坝街27号居民):我今年61岁了,打小就住在乌衣巷社区,家里姐妹多,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也愿意小病在家门口看,去大医院排队时间长,药费还贵,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在什么病都能看,而且还看得很好。


  我姐姐有风湿性关节炎,家族遗传的,这七八年来一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到现在关节也没有变形,病情控制得很好,这都归功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我们老姐妹几个都在中心建了“健康档案”,每人的血型、每年的体检情况、健康状况等,档案里都记着,中心定期有人打电话问我们身体怎么样,还有免费基本健康检查服务等。对于长年有慢性病的社区老人来说,别小看这些基本医疗服务,有时就是保命、救命的。


(记者 韦铭 通讯员 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