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成省农民田间学校 农场主年收入百万元
仅靠6万多平方米的农田,一年就能纯收入100万元,苏州的一家家庭农场做到了。据了解,这家位于东太湖的东湖家庭农场利用“农民制造+互联网+”的经营模式,先后推出了“体验式农场”“、私人订制配送”“、O2O体验消费”等新型农旅项目,在短短3年内收入翻了好几倍。于是近日苏州农职院为其挂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组织全省各地的新型职业农民都到这参观学习。
实际上随着我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过硬的务农技术和全新的思维模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成为苏州职业农民的新标兵。
“农民制造”受热捧城里人最关心食品安全
陆小姐是生活在苏州市中心的企业白领,但她对于田间的生活尤为向往,几乎每个月她都会抽空开车载着父母到太湖边游玩,边享受湖光山色带来的静好,边品尝芳香四溢的农家菜。
上周末,陆小姐与家人开车来到吴中区的东山东湖家庭农场,负责接待他们的是农场主徐斌的父亲徐坤云。老人非常热情,不仅烧了一大桌土鸡土鸭,临走时还送上几棵自家种的蔬菜,碧绿的蔬菜叶讨人喜欢。
“这里环境好,饭菜可口,关键是原材料都是农民自己种的,安全健康,”陆小姐说,“我们这群都市人生活节奏快,偶尔到农场玩一趟,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品尝美味,我身边的小伙伴也很向往到乡间小路来游玩。”
实际上,像陆小姐这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徐坤云告诉记者,每到周末,他们的农家乐便特别受欢迎,“我们农村地理位置好,紧靠太湖边,而且现在公路交通很便利,市区开车过来不到1小时车程,适合自驾。”他表示,现在农场的绿色餐厅面积达500平方米,可容纳200人以内的会务和生态体验餐饮活动。
除了餐饮,近年来徐坤云发现不少客人对农事体验也颇有兴趣,他与儿子徐斌一起商量后,通过由农场提供土地、种植工具和有机肥料,市民租下私人菜地种植蔬菜的方式,提供“农场代管”服务,参与的市民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可驾车体验假日农场的劳作乐趣。
此外,农场内还建了7间客房,备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大家既可以自己动手烧菜,也可请农场内厨师帮助做餐。闲暇时还可在河边野钓,或在农场采摘、赏景,体验“住水边、食生鲜、观美景”的一体化田园乐趣。
看到“农民制造”受到如此欢迎,东湖家庭农场把发展方向从简单的观光农业逐步转移到了农产品销售上。
记者了解到,该农场在2014年尝试与快递公司合作,提出“私人定制”的概念,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客户线上采购,农场线下当天配送”的经营模式,保证果蔬从采摘到上门不超过24小时,确保了产品的新鲜。
徐坤云表示,在他们农场里,没有任何反季蔬果,也没有促生长的化肥,完全保持传统生态种植养殖,他相信自然的应季成熟蔬果能够对人的身体带来正能量,“相信很多城市居民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吧。”
“互联网+”打破传统务农观念
创意让家庭农场名利双收
其实,东湖家庭农场的成功不仅仅是都市人对“农民制造”的肯定,还有一半的功劳来自“互联网+”的运用。
徐斌告诉记者,在农场成立初期,他们就聘请专业人员建设了官方网站,还通过短信、微信、手机APP等渠道介绍产品、提供服务,吸引更多客户的观光与采购。另外针对城市高精尖客户,农场推出会员预售模式,会员以月卡、半年卡、年卡模式办理VIP服务,享受农场特供农产品及优惠。
凭借这一理念,该农场依靠66000平方米土地,在2015年实现纯收入100万元。徐斌告诉记者,同年东湖农场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他也荣获“江苏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
当然,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不止他们一家。在吴中区东山镇,有一家坐落于新寮村龙头山脚的农场——叶洪兴莼菜家庭农场,农场主叶玉泉告诉记者,目前该农场有太湖莼菜种植示范基地20万平方米(水面面积15万平方米),莼菜加工厂房1200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莼菜种植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大区域水面太湖莼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种植有红叶红萼种和红边绿萼种2个濒临灭绝的太湖莼菜品种。农场采用“太湖莼菜+大闸蟹、鱼类”的生态套养模式,配合“零农业投入品”的纯天然栽培,其产品已达到有机标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
基于产品的优质,叶玉泉在销售环节一方面通过传统模式交给经销商或进酒店,一方面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进行分级、处理、包装后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另外,叶洪兴莼菜家庭农场的成功也激活了周边农民的莼菜种植动力,如今莼菜种植户在数量上翻番,扩大到60户,按照每户自有莼菜种植塘约4000平方米来看,年产值可达到6万元。同时,有许多农户通过在叶洪兴莼菜家庭农场采摘莼菜,也能获得每年3万元的工酬,极大提高了大家的种植积极性。
凭借“农民制造+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不少家庭农场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收获了荣誉。就在今年3月25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对东湖农场挂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家庭农场首次成为“农民田间学校”。这次挂牌旨在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交流、培育的机会,包括南京、盐城、连云港等省内其他城市也都会前来参观学习。
苏州农职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勋介绍称,职业农民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互联网思维,最终创造高收益,“东湖家庭农场是很好的典范,他们依托传统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结合特色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绿色餐饮等,把普通的家庭农场发展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吸引了人气,创造了效益。”
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合作经济处处长毕汪华告诉记者,类似于东湖家庭农场、叶洪兴莼菜家庭农场的优秀农场不在少数,“目前苏州大市范围内共有家庭农场340户,其中2014年新注册134户,2015年新注册107户,2016年新注册28户。”
尽管这些家庭农场的数量和规模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所占比重不大,但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记者了解到,去年底苏州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有17家,今年又有18家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示范。
毕汪华表示,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加入到了职业农民的队伍中,他们年轻、有想法,为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俨然已成为队伍中的新“标兵”,“他们大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因此也被形容为新型职业农民。”
“我们印象中,职业农民往往年过半百,但在吴中区的东山和金庭,许多农场主均为‘80后’,”他说,“这群‘80后’继承了祖辈的务农技术,结合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对农业发展创新,还非常乐于吸收新理念、接纳新事物,是未来苏州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
但可惜的是,许多年轻的农场主之间缺少平台进行交流,部分人甚至“闭门造车”。因此毕汪华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建立一个人才交流平台,把这些年轻的新型职业农民聚拢起来,加强沟通,互相启发,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家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重视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提高品牌意识,最终大幅提升农业产出效益。(编辑:曹卢杰)
编辑: 郭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