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出台意见:每万人至少拥有8家公益慈善组织

19.01.2016  10:22

      近日,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市今后的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0年,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扶持政策基本完善,社会捐赠踊跃,救助能力明显增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评估监管有效落实,慈善事业对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形成有力补充,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那么,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昨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慈善事业是社会矛盾的“缓和剂”

      记者在深入群众中采访时,常听到这样的话:幸好有慈善机构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否则“破罐子破摔”,不仅毁了自己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我的外甥遭遇了车祸,因肇事者家境贫寒,未能得到赔偿,本来要申请政府给予一点照顾的,后来慈善部门送来了慰问金,我们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前天,家住余东镇的宋敏华欣慰地告诉记者。

      政府部门深刻认识到,慈善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矛盾缓解、社会正气弘扬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自今年开始,我市的慈善架构向区镇、村(居)延伸,把触角伸向全市的每个角落,改变以往仅靠市慈善基金会单一实施慈善救助的模式,今后的慈善救助将是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

      用先进理念“重塑”三级慈善组织

      自今年开始,我市形成市、区镇、村(居)三级慈善组织,慈善救助网络全面铺开,如果不以先进的慈善理念、慈善文化加以引导,那么光有“骨架”没有“血肉”,慈善事业的内涵依旧平淡、简单。如何借助当前慈善“扩容”的契机,用先进慈善理念赋予其全新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区镇、村(居)两级的慈善组织,不是市一级慈善组织的执行机构,不能像政府行政体制那样运行,否则就又是一个‘政府机构’了。”市民政局负责慈善事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说:“要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把全市的‘大慈善’覆盖到各地,也可把各地较有影响、社会关注面大的‘小慈善’放大到全市范围,共同为我市的慈善事业出谋划策。”“框架搭好了,我们要用先进的慈善理念来‘重塑’三级慈善组织,‘重塑’我市的慈善品牌、形象。”市慈善基金会工作人员说。

      从《意见》中可以看出,今后我市的慈善事业发展,将遵循“拓展创新慈善载体形式,培植先进慈善文化”的原则,鼓励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形成具有海门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新格局,达到每万人拥有公益慈善组织数量不少于8家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我市慈善城市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慈善捐赠志愿服务

      自今年开始,我市构建全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新格局。除了各地各部门广泛动员干部职工带头参与各类慈善活动外,将着重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通过捐款捐物、慈善消费、义演、义拍、义卖、义展、义诊、义赛等方式,为困难群众奉献爱心。“以往的慈善常常借助传统宣传手段,今后将加大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实现网上、手机客户端的捐赠。”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网络的普及及综合运用的日益成熟,我市的慈善捐赠、志愿服务,已可通过网络、手机开展,爱心人士点击电脑、手机上的相关软件就能实现捐赠,创新了慈善的形式。

      “这几年,我市兴起了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对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可倡导民间慈善组织,在公益性医疗、教育、养老、残障康复、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开展更多的活动及项目,丰富基层慈善活动内容,让我市的慈善事业步入“新常态”。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