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8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区将迎国家验收

11.04.2017  21:49

      今年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之年。目前,距国家验收考评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自去年开始,我省相继有28家单位上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4月7日至8日,全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训暨推进会在盐城大丰区举行,28家示范区创建单位对标找差补短板,备战国检。

        打造“水韵江苏”全域旅游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省旅游局局长秦景安说,江苏要打造不一样的全域旅游,除了按国家标准体系落实外,还要将我省的资源禀赋、风土人情融入其中,更好地体现以游客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共建共享,打造具有“水韵江苏”特色的全域旅游。

        尽管创建示范区时间不长,但我省各地不断推出创新做法,亮点频闪:

        南京市江宁区设立3年不低于1亿元的旅游发展专项引导基金,以有力的政策支撑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盐城大丰区设立全国首个由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法律咨询、市场监管等职能组成的“全域旅游诉调中心”,成立覆盖全区的旅游综合执法管理队伍;

        苏州市开通“苏州好行”旅游巴士,为自由行的散客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景区交通服务,受到游客的热捧;

        南京市秦淮区将旅游厕所建设作为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两年来累计投资3000万元,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5座,增设第三卫生间17座,今年还将投资5000万元,完成136座公厕的改造提升。

        句容葡萄节、盱眙龙虾节、兴化菜花节、金湖荷花节,旅游与农业实现融合发展;苏州若航集团的空中看太湖项目成为航空旅游的代表;常熟隆力奇集团、江宁海龙红木博物馆、泰兴济川药业等工业旅游企业备受游客喜爱;句容茅山的康缘中华健康园项目成为未来中医药健康旅游好去处;南京、苏州、无锡、金湖等地常态化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体旅融合的新亮点……

        “旅游+”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等新业态形成,附加值不断提升。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蔡家成说,江苏的创建工作走在前列,在全国都有学习参考的价值,而苏南、苏中、苏北各有特色,城市农村又有所区别,每个层面都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创得好不好,要看游客满意度

        秦景安坦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大包大揽无限责任,而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鼓励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创建。

        “过当下的休闲日子,读前世的怀旧文化,目的是释放自我,找回自我,发现更好的自我,放松一下想休息的自我,这才是回归旅游的本意。”在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看来,旅游是幸福产业之首,健康产业之首,全域旅游好不好,还要游客说了算。“对于多数旅行者来说,他们的起点大多是名山大川,而终点往往是寻常生态,这也是近几年乡村旅游强劲发展的情感诉求。”从名山大川等景区“核心吸引物”,转变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元吸引物,全域旅游背景下,游客的满意度是对全域整体旅游环境、旅游全过程、旅游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此次推进会召开之前,28家创建单位对照《江苏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评价指数》,从规划引领、综合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十个方面进行自评打分。这份总分100分的试卷上,各地自评“成绩”高低不一,有11家单位得分高于80分,有6家单位得分低于60分。一位创建单位负责人说,虽然这不是最终的评判结果,但反映出创建的客观情况。比一比,找差距,回去后尽快把短板补上。

        要“游得好”,还要“游得起

        “旅游经济是情感经济,最美的风景还是人,旅游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服务。江苏在全域旅游创建中要打头阵,还要在内涵、品质上挖掘深耕,做好最后一公里。”石培华认为,对江苏来说,最后一公里不仅指交通,在打造全域旅游中除了提供标准化服务,还要注重个性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需要下功夫。“光有产品、有资源,却缺少贴心的服务、丰富的内容、精巧的创意、特色的活动,那么为游客提供的产品还属于初级产品,无法走得长远。

        而在细节方面,蔡家成提醒创建单位,旅游厕所在创建中的分量很重,而这也是旅游公共服务中最大的短板。

        “全域旅游还要让游客消费合理化,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全域旅游带来的红利。”对创建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专家们也有感言。

        秦景安认为,有些地方还把门票作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的景区门票价格偏高,还有个别地方民宿档次高,性价比好,便以追求高房价来体现高品质。“如果说过去旅游是奢侈品,那现在旅游便是日用品,我们要考虑让游客‘游得好’,更不能忽视让游客‘游得起’。旅游应在景区文化挖掘和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体现物有所值。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开发各种文创产品,让故宫真正‘活’了起来,其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10亿元,是门票收入的近2倍,这些创新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卞小燕)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