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审计局多管齐下创新驱动审计全覆盖

22.05.2015  13:34

      近年来,扬州市审计局积极创新审计理念,从审计计划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拓展审计范围,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创新项目管理推动全覆盖 。一是计划管理全覆盖。每年10月份即通过扬州审计门户网站、报刊、信函等多种渠道,就下年度的审计项目公开征求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市直兄弟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科学确定审计计划。近三年,共收集到各界反馈的有关审计项目立项建议70余条,涉及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拆迁安置、民生工程、经济责任等多个方面,实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各领域立项的全覆盖。二是分类管理全覆盖。积极推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分,将其确定了重点、一般和其他三种类型,对重点项目实施全覆盖审计,对一般项目进行常规审计,对其他类型项目进行抽查审计。如,近三年,我局对市发改委、规划局、房管局、建设局、教育局、国资委等三十余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教育、卫生、农业、规划、交通系统实现有重点的全覆盖审计。三是现场管理全覆盖。我局于2014年4月印发了《审计项目现场限时实施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实行现场实施限时办结制、工作量基准折算制、结果通报考核制等三项机制,强化对审计现场实施工作的规范管理,实现现场实施管理全覆盖,审计项目现场能效较之前提升近3倍。
   创新资源管理推进全覆盖 。一是巧借外力。一方面,以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工作要求为契机,加大对同级预算执行等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形成以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地税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重点民生项目和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依托的大财政审计格局。另一方面,借助优质社会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聘请有资质、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相关审计,尤其是我局成立投资审核中心并正式运行以来,通过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库并公开摇号产生参审机构,有力推进了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全覆盖。二是上下联动。近年来,全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一盘棋”工作理念,共同组织开展了全市乡镇(街道)政府性债务、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专项资金、全市10个开发园区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多个行业性审计或审计调查,积极推进有重点的全覆盖。形成的审计(调查)报告、审计要情信息等11篇次均被市主要领导批示,市、县、乡三级政府对审计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加以整改,并在全市审计工作会议上通报,有效提高了审计整改的成效。相关被审计单位积极采纳审计建议近40条,出台或完善有关内控制度10余项,切实促进了规范管理。三是整合内力。近年来,我局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统领,打破处室界限,采用“上审下”“一拖N”“党政同步”等方式,协同实施了所辖6个县(市、区)的财政决算审计、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实施了包括扬州大学在内的全市5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亚星集团、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工艺美术集团等10余个市属重点国企的财务收支审计或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并实现了该领域的全覆盖。
   创新技术管理支撑全覆盖 。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步伐,积极推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技术创新,全力支撑全覆盖。一是深化联网审计。目前,我市全省率先启动的基础上已连续7年实施了市级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并跟随政策变更数次更新审计模块,实现了从单一的事后、静态、现场审计向事中、动态、远程审计的华丽转型,促进了住房公积金政策在我市的全面、有效贯彻执行。同时,我局以“金审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财政、地税、社保系统联网审计,积极构建实时监控、动态监控的在线审计系统,为审计全覆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是强化数据分析。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分析。我局在社保资金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通过“总体分析、分散核查”的数字化审计方法,查清了市社保中心原医疗保险结算系统因程序设计问题导致统筹基金多支付而商业保险公司少赔付1264.36万元及市人社局某工作人员利用系统漏洞贪污养老保险基金23.77万元的犯罪事实,3名相关人员已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加大人才储备。我局制定了近期和远期的信息化培训规划,通过面向全体、区分层次、注重实效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形成了我市梯次健全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为实施“大数据”分析和全覆盖审计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目前我市已有1人入选省级计算机审计攻关团队,3人被评为计算机审计领军人才,80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206人通过AO认证考试,6人在读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11人取得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资格。(沈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