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贴心,让“五保”生活更有质量
宿城失能、独居老人有了供养管护
新华报业网讯 别胸牌007号的护理员李咏梅碎步疾走,径直到307房2床内侧,摘下手套,右手探进喻遵庆老人被子里,“哦,刚换半小时又潮了。”她忙从床头柜取出干净的“尿不湿”,躬身在被子底下熟稔地“暗箱操作”,分把钟替换完毕。
80岁的五保户喻遵庆,两眼空洞地盯着白墙,一动不动、一声不吭。“脑血栓后遗症,偏瘫,不讲话,大小便失禁,白天已换过4次‘尿不湿’了。”说话间,李咏梅又在老人身下塞进一块大护垫。
“一天三顿都喂。”她在“宿城区康颐孝德园医疗保健记录表”打完勾说,这里住着48位五保失能老人,小的七八十,大的一百岁,一大半瘫在床上、不知大小便,需24小时照护。
“五保户睡吃睡拉,那就坑了!”一旁的010号护理员杨国安大声道,得亏政府把老人集中起来服侍,要不,他们指望谁?
走廊里,宿城区民政局长徐曙告诉记者,全区2169位五保老人,462人住进乡镇敬老院和养老院,1707人居家分散养老。去年起,政府加大购买养老服务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独居五保老人智能管护”,这一“宿城模式”让五保老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明显提高。
经专业机构评估,全区48位五保失能老人被集中到苏北首家乡镇医养融合机构——蔡集镇医院兴办的康颐孝德园,实行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养老。
从外面看,蔡集镇医院住院楼与康颐护理楼比邻而建,是两个院落和单位。其实,在绿树掩映下,3楼已经通过内部走廊贯通,医院与护理院在“空中”仅一门之隔。
正说着,杨国安推着一位老人往医院方向走。“内部走廊30米长,三四分钟就到,可便利呢。”老杨对记者说。果然,3楼走廊对面就是蔡集医院老年病区。听到声音,病区副护士长王盼盼关切地迎上前,“说头晕,量血压。”老杨答。
量完血压,送走老人,王盼盼将记者引进100平方米的康复训练室说,大楼两边医疗资源共享、一体化管理。每天早上,医生护士查完医院老年病房,就去护理院查房;对面喊一声,3分钟就能奔到老人床头。“那边老人便秘多,随叫随处理。我们老年康复科还是省乡镇医院特色专科呢。”
48位失能老人有福了,其他五保老人呢?“对全区敬老院和养老院提档升级的同时,着重对900多名独居五保老人实行智能化管护。”徐曙说,最早发现并处置喻遵庆失能情形的,正是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远程监控平台。
“喻遵庆是埠子镇杨元村人,俺是他监护员。”村会计赵立勇告诉记者,区里实行五保独居老人“1(党员干部)+1(民政干部)+1(志愿者)+1(亲属)”关爱照料制度,他负责监护3位老人,每周上门探望两次,每次去要手机拍照,上传到区里平台,有点小补助。“那天到喻老家发现他情况不对,立即拍照上传,区里很快把他接到康颐护理院评估,果真失能了。”老赵打开手机客户端回忆道。
尽管喻遵庆不能言语表达,但精心照护也许唤起了他顽强生存的生命动能。3天后,记者意外接到护理员李咏梅的电话:“中午俺给喻遵庆喂完饭,忘记给他摇低床头了。他突然冒出‘放下’两个字,个把月了,头回开腔,你说奇不奇?”这是后话。
离开埠子镇,记者来到区居家养老远程监控平台。点击独居老人电子地图,就能获取最近3天以及老人过往的生活图片和探访记录。通过覆盖餐厅、厨房、院落、门口的摄像头,能适时掌控22家养老机构的管理信息。“中扬镇敬老院内乱停车辆”“双庄镇夕阳红养老院厨师没戴卫生帽”……现场,一条条监管指令通过对讲系统发出,一张张“互联网+人文”关爱之网撒向五保老人。
“经济不算发达的宿城,以医养融合和智慧养老的方式,实现五保老人托底保障和失能老人全天候关爱,突破了五保对象的供养瓶颈,力度大、方法新、方向对,值得全省借鉴推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慈善处长蒋同金对记者说。
本报通讯员 傅剑 许花 本报记者 林培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