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科技镇长团,密织“创新网”
新华报业网讯 上月中旬,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在江苏常熟揭牌成立,这是北京大学“十三五”期间在全国筹建的首家专业研究院。这个“重量级”的研究院能够落户常熟,与该市科技镇长团的牵线搭桥密不可分。
2008年首个科技镇长团成立至今,江苏已选派9批科技镇长团奔赴全省数百个乡镇任职。这些专家教授依托所在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推动政府科技管理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隔膜”,全面提升基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推动创新资源集聚,
打造创新“原动力”
“3年挂职实践,就如同又读了一个博士学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张政,是我省第七、八、九批科技镇长团团员,在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任职期间,积极联络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长安大学和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入驻常熟。
“我们本来是一批与常熟‘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乡人,现在已成为校地校企粘合的‘双面胶’、创新资源的‘情报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常熟市副市长,第八、九批科技镇长团团长周灵群说。
科技镇长团团员、浙江大学副教授杨家强任江阴市长助理后,不到一年,组织对接活动88次,签订合作项目75个,浙大江阴机械装备公共技术平台、浙大江阴传感网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挂牌。
教授、博士的背后,是一门学科,一所甚至一串大学,是丰富而深厚的创新资源。“教授书记”“博士镇长”们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发挥团队作用、凝聚集体智慧为地方服务。第九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江南大学高峰曾在科技部工作多年,利用昆山台商集聚的优势,与昆山市科技局一道积极研判,协助昆山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在苏州市吴江区,经过科技镇长团团长程斌协调,东南大学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苏吴江分中心,加快构建技术研发和创新平台,让东南大学的科研成果在吴江落地生根。
放眼全省,在科技镇长团的推动下,张家港市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吴江市联手浙大、上海交大共建科技创新创业园;昆山市依托哈工大、复旦、北航等高校院所,设计完成机器人产业基地规划……一大批科技创新载体、基地的建立,为各乡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动力。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促校企广泛“联姻”
从常州大学到常熟市海虞镇,单程不足100公里,去年8月挂职以来,李克林来回行程已近2.5万公里。近一年来,李克林组织对接活动30多次,邀请专家教授100余人次来常熟,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眼下,常熟市进入省重大成果转化面上项目现场考察共3家企业,其中2家花落海虞。
在南京市江宁区,科技镇长团引进大批项目和资金,同时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获得产学研合作专项的优先支持,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迅速崛起。以南京理工大学戚湧为团长的第五、六批科技镇长团赴江宁履职后,围绕江宁智慧电网、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软件与网络通信等重点产业,大力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扬州市江都区,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到科技镇长团赞不绝口。江都区科技镇长团帮助该公司联系江苏科技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的专家教授,通过产学研合作,使得该公司为瑞典建造的全球首制15000DWT双燃料化学品船顺利交付。
在昆山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九批科技镇长团团员王贺年和第七批团员徐启东联系,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昆山宝锦激光拼焊有限公司加深合作,持续推动昆山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科技镇长团对地方工作介入深、参与度高。”第九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昆山市副市长陈修文说,科技镇长团正逐渐担当起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员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参谋员,为创新发展接上科技“翅膀”。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构筑高端“人才库”
陈雪梅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在常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挂职期间,先后引进6个团队到常熟创业。这一年,她在北京常熟两地往返的车票,已积累了厚厚一沓,“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往返3次”。
过去乡镇企业主打天下的常熟,如今也在创业的风口“找到感觉”。“仅一年时间,科技镇长团就帮助常熟新增省‘双创’人才12人,柔性引进各类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20多人。”周灵群说。
来自江苏省直工会的刘猛,是淮安市清江浦区第七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猛利用专业优势,组织拍摄首部科技镇长团题材微电影《年成》,进一步扩大科技镇长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他自己也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名单。
在南通市如东县,科技镇长团成功引进一批专家。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万文杰博士落户江苏天久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青年“千人计划”专家沈纲祥落户中天宽带技术有限公司;国家杰出青年胡文浩教授、著名药物学家秦东辉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也已落户如东高新区创业。
“东南大学以工科为主,专业发展、科技创新离不开和地方的紧密结合,科技镇长团就是承担这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东南大学党委组织部有关人士介绍说,对高校而言,挂职锻炼其实是“双赢”。从输出来说,支持地方发展是高校应有的责任;从输入来看,教师通过实践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可有效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难题。
“科技镇长团是江苏人才工作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品牌。”副省长张敬华表示,科技镇长团成员要准确把握形势任务,用好江苏科技创新40条新政,将全国高校院所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引入江苏、导向企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同时,要坚持以才荐才,以才引才,让更多的高端人才投身江苏“两聚一高”建设生动实践中来。本报记者杨频萍吴红梅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