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淮安:多点发力交上富民新答卷

17.09.2017  09:35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淮安:多点发力交上富民新答卷 - 新华报业网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淮安:多点发力交上富民新答卷 - 新华报业网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淮安:多点发力交上富民新答卷 - 新华报业网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淮安:多点发力交上富民新答卷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pic.xhby.net

  新华报业网 8月23日结束的“创响江苏”大学生创业大赛淮安选拔赛,是这个夏天江苏淮安城里最旺的一把“”。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2017年度十大创业标兵和十佳创业项目,杨大伟等3名标兵和“靠边站-共享车位”等5个项目赢得参加省赛的资格。

  8月30日,第十二届台商论坛举行签约会,江苏淮安市新引进台资项目共35个,总投资17.6亿美元,协议台资6.2亿美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25个,占比71.4%;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占比17.1%。这意味着淮台两地合作进入前所未有的加速期。

  以富民为导向、以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的淮安激情持续燃烧,“富民”“兴淮”,“壮丽东南第一州”正在振翅腾飞。

   拓展品牌富矿:提升富民新目标

  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盱眙县的龙虾产业规模早已突破百亿大关,年直接收入超7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0亿元。每8个盱眙人就有1人从事龙虾产业,不仅涌现出一批千万元“虾豪”、百万元“虾王”,更有超10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实力雄厚的产业是富民最根本和有力的支撑,盱眙龙虾的成功范本,催促着淮安人再接再厉:不久的将来,以高端和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等七类产业为特色、宜业宜居宜游的小镇将星罗棋布,政府将从土地、财政、投融资等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富民,首先要富口袋。前不久召开的淮安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三个高于、两个突破、一个达到”的富民目标,即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确保到2020年城乡居民年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年收入突破4万元,农村居民年收入突破2万元;确保到2020年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人口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坦承,淮安群众的现实富裕度还不高,去年淮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

  8月25日,国家工商总局在盱眙县召开全国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淮安将地理标志商标打造成引领淮安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助推器”,116件地理标志商标无一不是富裕一方的“聚宝盆”、拉动一方发展的“摇钱树”。在盱眙龙虾、施河教具等已成气候的产业之外,盐化新材料、凹土、“淮安大米”、“淮安红椒”、“洪泽湖螃蟹”以及多个县区的全域旅游,都成为亟待深入开掘的产业“富矿”。

   激励四支主力:燃旺创业这团火

  85后王伟伟是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年轻女孩,本科毕业后,只用五六年就打造出“一只羊”的产业链。她创办的淮安市宏伟牧业有限公司和洪泽县民创养羊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00多户,为家乡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去年,王伟伟的“安牧羊奶”销售收入达5300万元,今年春节她的“洪泽湖羊”礼盒卖出1万盒。她正全力打造三河镇赵集村“湖羊村”和富有观光旅游特色的塘西村“奶羊村”,从养殖到精加工再到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个人的创业梦可以点燃一群人的致富梦,创业增收是富民最大的潜力。这些年,淮安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创业氛围越来越浓郁,创业环境越来越成熟。淮安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重点培育四支创业主力军:最富活力的潜在群体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的实力群体返乡人员、带动农民致富的关键群体农村党员干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优势群体科研人员。

  这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四大群体的先行者已经出发。清江浦区90后大学毕业生陈凯创办焦点车业有限公司,在淮安率先推出共享电动汽车;淮安区仇桥镇南涧村村民李治淮回乡,投资建设恩赐山庄生态旅游度假村,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淮阴区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和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发展食用菌、建筑等产业,带动村里劳动力全部就业,村集体经济从负债7.8万元变为年盈利近3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7万元;淮阴工学院教授章慧创办淮安网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四品一械”远程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技术转让费达400多万元,每年为药监部门节省开支100万元以上。

  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淮安出台相应的扶持激励措施。“淮安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创业基因,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激活它。”淮安市代市长蔡丽新说。

   谋划“三十六计”:做好共享这桌餐

  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段最近建成开放,成为淮安人怀古惜今消暑休闲的一大佳处,千年古运河终于还给淮安人。

  民生工作永无止歇,淮安人咬紧“惠民”二字,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惠民“三十六计”有计划、有节奏,推动富民取得大突破、见到大成效:以“学在淮安”品牌建设为抓手,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受到良好教育;落实综合医改试点任务,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巩固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让淮安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丰富的民生“美食”理应城乡共用共享。日前,淮安市“阳光扶贫”组织市县乡村四级4.49万名帮扶责任人,深入到结对的9.03万户低收入农户家中。“富民,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富裕,更要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是渔沟镇党委书记胡娟娟对镇民的承诺:“我们将拿出光伏太阳能项目50%的收入用于低收入农户再分配,重点用于那些既没有劳动能力又不是低保户的中间群体,为他们患大病等特殊情况提供保障。

  如果说发展是“做蛋糕”,那么改善民生就是“切蛋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热点问题,解决得好、保障得好,群众就可以更低成本享受更好服务,在减少支出中增加隐性财富。淮安,正在做大百姓的这笔隐性财富。

  本报记者 彭广余 廖卉

  本报通讯员 金厚勋 孙清阳

标签: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