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产业扶贫 三千农户步入致富路

19.08.2016  13:33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最近一个多月,前来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观摩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中扬镇地处江苏6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中的成子湖片区,距离市区55公里,6.3万总人口中,去年仍有贫困户3589户、1万多人口,是不折不扣的“穷乡僻壤”。到这里观摩什么?观摩“中扬脱贫路线图”——用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的话说,就是“精准施策,产业扶贫”。

  “”遇小龙虾

  亩均纯收益超过五千元

  8月15日下午3点,烈日炎炎,省道245北侧,接天莲叶无穷碧。一辆依维柯厢式货车停在其中一处荷塘边,一群人光着膀子向塘里抛苗。走近一看,这个“”竟是一把把拇指大的小龙虾。

  “一个苗3毛钱,在荷塘里养45天就能收,长到9钱重,每只卖到3块钱,赚头大呢!”利群村民李士芳一边抛苗,一边指挥工人把刚卸下的虾苗在盐水盆里“过水”。他说,这一片荷塘有800亩,每亩最少产200斤小龙虾,光这一块收入,就是十几万元。

  “”遇小龙虾,其背后是扬州大学李良俊教授的科技团队。在中扬镇,省道沿线13个村(居)村村种藕。产业单一带来一个问题: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的时候3块多钱一斤,低的时候只有1块钱不到。专家研究发现,藕塘只需在边上开挖一米宽的水沟,龙虾排泄物可做底肥,老藕腐烂后又是龙虾的美味佳肴,藕塘就是天然的龙虾养殖场,而且是典型的“懒汉田”。更重要的是,有了小龙虾的新增收益,农民就有了宝贵的“时间差”,根据市场行情决定挖藕的时间,效益又翻倍。

  “浅水藕套种小龙虾,目前已经有了5000亩试点,亩均纯收益超过5000元,未来两年准备推广到2万亩。在这个基础上再打造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让城里人开车来采藕钓龙虾。”中扬镇镇长李威说,光种藕赚不到多少钱,通过做“加法”,把“穷产业”变成“富产业”,一条省道就能变成一条特色产业带。

  集中办大事

  扶贫资金“众筹”产业园

  中扬穷,穷就穷在没工业。为什么没工业项目?因为没有载体,就算有企业愿意来也落不了地。痛定思痛,中扬镇决定勒紧腰带,用各级扶贫资金建一个扶贫产业园。

  产业园投资动辄千万计,扶贫资金又是按贫困人口数量分到村居,一个村居几十万或百把万元,村村点火肯定不行,怎么办?中扬镇把13个村居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2栋,按照每个村出资额分配产权,“众筹”出一个1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

  有了好平台,项目跟着来。上海吉龙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是国内排名前三的户外运动设备供应商,看中了这里的现成厂房和劳动力优势,投资3亿元连车间带总部全部搬迁过来,一个项目就把园区12栋厂房全部“”下。一笔账算下来,中扬人扬眉吐气:年租金收入500万元,年上缴利税3000万元。更重要的,项目直接带动1200人就业,每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又是4万元。

  把分散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释放出“魔法效应”,成为中扬镇的一个招牌举措。在蒋刘村富有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羊圈里存栏700多头羊,有100多个“主人”,却只有一个“管家”。“以前一家发一头羊羔,扶贫队一走,贫困户就卖掉。为啥?一家一户养羊,就算一年后养大卖掉,也赚不到多少钱。”合作社负责人刘传贵说,村里组建合作社集中饲养,按产权配置股权,按股权进行分红。大羊生小羊,小羊长大羊,“扶贫羊”变成“股份羊”后,不但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把“一次头”的买卖变成了长久收益。最近,合作社就将出售200头羊,刘金等一批贫困户“股东”每人可分红300元。现在,中扬全镇已有种养殖合作社11家。

  算好流转账

  一份土地获得两份收入

  “这里田多水多人也多,怎么就富不起来?”今年1月,李威刚上任中扬镇长,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调研下来发现,“穷根”就在土地依赖——传统一稻一麦“”死了农民,辛苦一年赚不到1000块钱。要脱贫,不仅要“外部输血”,更要内生动力。

  中陈路南侧,一望无垠的平整土地上绿意盎然,这里曾经是毛集村等几个村的耕地。借着宿迁建设城乡统筹试验区的东风,中扬镇把2.5万亩“小田”并成“大田”,全部流转给省农垦集团。同样是一稻一麦,产量提高10%以上;收成大部分卖给种子公司,产值增长了30%。土地流转各地都在做,但中扬镇留了个心眼,不仅帮农民争取到每亩每年910元的租金,还要求用工、用机械全部“外包”给当地农民,提高土地流转效益。镇里结合村情实际,组织起农机、劳动力等十几个专业合作社,让农民从一份地里获得两份收入,形成了内生动力。据统计,光是种植、收割机合作社一项,就给本地农民带来1300万元的收入。

  “脱贫是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能急于一时,更不能指望一夜暴富,要看得长远。”中扬镇党委书记杨春说。怎么看长远?关键在规划。镇里请来南京的农业领域专业规划公司,编制了《生态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6-2025》,时间有节点,村村定方向,资金有来源,技术有保障。全镇6万多农户跟着规划跑,一纸规划就是一张“脱贫路线图”。

  宿迁市委农工办副主任朱卫东认为,“中扬实践”的可贵在于,农业产业上没有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深耕细作”;引进工业项目没有村村点火,而是全域统筹“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理念上不追求一时数字增长“打游击”,而是立足规划着眼长远打“阵地战”。如何践行习总书记强调的“精准”二字?中扬扶贫开发实践就是一只“好麻雀”!

  本报记者 刘宏奇 徐明泽 王世停

编辑: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