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实用主义的莫斯科“地下宫殿”
上世纪50年代,莫斯科掀起地铁建设热潮,富丽堂皇的地铁站被称为“地下宫殿”。装潢奢华的地铁站与地面上“帝国式”摩天大楼交相辉映,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
时过境迁,莫斯科地铁如今早已放弃了以往奢华的风格,现在能称得上“宫殿”的地铁站在庞大的地铁网中只占小一部分,新建地铁站越来越突出实用主义。
地下的“帝国式”建筑
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共青团地铁站,站内装饰尤为奢华。
在莫斯科宫殿式的地铁站中,共青团站是代表作之一,华丽的装饰堪比沙皇王宫。弧顶金色的浮雕和枝形吊灯气势恢宏,描绘俄罗斯历史上著名将领的壁画栩栩如生。
然而,莫斯科地铁并非都如共青团站这般富丽堂皇。这些装潢奢华的地铁站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环线地铁上,在莫斯科196座地铁站中,这条线路只有13座车站。可以说,环线实际上是莫斯科地铁的“窗口线路”。
环线地铁之所以建得这样奢华,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1945年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宣传工作面临两大任务:一要鼓舞民众投身到国家重建当中;二要在冷战开端阶段尽快展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
基于这样的考虑,一大批“帝国式”建筑动工兴建。这些摩天大楼展现了战争胜利和建设成就的荣耀,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而与“帝国式”大楼相匹配的,就是宫殿般的地铁站。
莫斯科大学主楼是“帝国式”建筑的代表作。
上世纪40年代末,莫斯科已建成3条地铁,根据规划,为让莫斯科地铁形成网络,需要尽快建设一条环线地铁将3条线路串联起来。鉴于这条地铁将扮演的“中枢神经”角色,它被赋予了苏联成就展示长廊的特殊意义。
环线地铁的每个车站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装饰物选自苏联各加盟国的石料物产,彰显苏联的地大物博。苏联领导人希望,地铁不应只是市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也应成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
在莫斯科环线地铁车站中,十月站象征苏联革命胜利;共青团站刻画了俄罗斯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场面;和平大街站描绘苏联的农业成就;白俄罗斯和基辅站则展示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美轮美奂地铁站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斯大林的“帝国式”风格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地铁感知政治冷暖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认识到到与美国综合国力的差距,冷战进入缓和阶段。受到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莫斯科地铁逐渐放弃原有的华丽风格。
反映到城市建设上来,气势磅礴的“帝国式”建筑不再新建,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实用的“筒子楼”;地铁建设的思路也开始转变,地铁建设不再追求奢华,取而代之的是低成本和赶工期。
60年代以来的莫斯科地铁更重视实用性,崇尚极简主义。设计者更注重地铁能否搭载更多人、能否跑得更快、发车间隔能否更短,而不在乎地铁站是否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艺术性和实用性之间,这个时期的地铁站似乎走了一个极端,它们可以用丑陋形容。站内不但没了吊灯、浮雕和壁画,甚至连基本的色彩装饰都省去了。
比如于60年代初兴建莫斯科地铁7号线,站内墙壁上只有简单的浅色瓷砖装饰,照明也只是采用嵌入墙体的普通日光灯,没有任何多余的点缀。
60年代修建的7号线无产者地铁站,站内几乎没有任何装饰。
崇尚实用主义
亲身体验莫斯科地铁,能感受到很多实用主义的细节,这背后是80年的历史积淀。比如,当地铁由市郊向市中心行驶时,报站音为男声;而当地铁驶出市中心开往郊区时,则由女声报站名。在环线上,当地铁顺时针行驶时,为男声报站;逆时针时则为女声。地铁报站用最简单的方法提示乘客列车运行方向。
莫斯科有7座换乘地铁站能够进行平行换乘,让乘客在站台对侧就可以实现换乘,不必跑上跑下。这样的设计早在1970年就得以实现,这是继伦敦和纽约之后,全球较早采用这一设计的地铁。
莫斯科早期修建的地铁,由于战备需要,车站的位置非常深。为了提高乘客运送效率,地铁站扶梯的运行速度非常快,达到一般扶梯的1.5倍,初次乘坐的人甚至站不稳。
不过,所有乘梯人一律左行右立,不用担心拥挤导致的危险。地铁扶梯底端有管理员负责监控,遇到紧急情况会立即关停电梯。记者曾在莫斯科地铁扶梯上曾遇到一名醉汉跌倒,这时管理员将电梯匀速关停,待众人将其扶起,电梯又恢复运行。
扶梯底端的管理员。
当扶梯上有年轻人嬉闹,下面控制间的大喇叭很快传出管理员严厉的声音:“请注意安全!”
莫斯科地铁票价几乎5年涨一倍,让不少人萌生逃票的念头。进站时,逃票者手撑检票闸机,一跃而过,这样的逃票者大有人在,他们被称为“逃票兔子”。
地铁里的“逃票兔子”。
后来,地铁检票闸机安装上了报警装置,警方甚至还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将逃票惯犯列入“黑名单”。但这些举措并没有收到明显效果,“逃票兔子”的行为甚至成为追求刺激的娱乐活动,在年轻人当中蔓延开来。
最终,地铁方面终于祭出大招,他们在每个闸机入口处的上方都安装了近半米高的三角锥,让“逃票兔子”们没了跳跃的支撑点,再也无法跃过检票闸机,只好乖乖买票。这一奇招让逃票行为大为改观,也将莫斯科地铁的实用主义演绎到极致。
检票闸机上防止逃票的三角锥。
新与旧的矛盾
如今,莫斯科的14条地铁线路承担起全市56%的客运量,工作日地铁的日均运量超过900万人次。在莫斯科市中心内环路以内的城区,任意500米范围内都可以找到一个地铁站出入口。
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期,莫斯科地铁的发车间隔能够达到90秒左右,如果算上30秒的停车时间,当乘客错过一班地铁,只需再等不到1分钟,下班地铁就会驶来。
莫斯科地铁已运行80年,尽管存在设备老化的问题,但凭借丰富运营经验,信号控制系统还算完善可靠。除去恐怖袭击和电梯事故,莫斯科地铁在2014年之前没有发生过重大运行安全事故。
直到2014年7月15日早高峰,信号系统故障导致一列地铁出轨,造成至少24人死亡。这次事故结束了莫斯科地铁79年的安全运行记录,也提醒了地铁运营管理者升级调度指挥系统的必要性,他们开始加速淘汰老旧设备。
2014年7月15日,莫斯科地铁隧道内,脱轨后的车厢扭曲在一起。
不过,记者在采访2014年那起地铁事故中发现,莫斯科市民还是宁愿相信苏联时期的成熟技术和工程质量,对现在的技术设备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文/刘怡然)
原标题:走向实用主义的莫斯科“地下宫殿”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