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记录仪不仅能还原现场固定证据,还能规范民警执法。但在现实工作中民警随身携带仪器意识不强,使用技巧不足,常常导致记录不当。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执法记录仪的实用“三招”,帮助民警治好执法记录仪身上的“顽疾”。
第一招:巧搭全景与近景,防止记录仪成“睁眼瞎”
民警出警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在遇到当事人时,才开启记录仪。而很多时候由于民警习惯将记录仪佩戴在胸口的口袋上,导致拍摄角度和位置较低,离当事人又比较近,经常拍不到当事人的脸,甚至是对方的动作,使得记录仪经常拍不到关键性画面,执法记录仪很容易变成“睁眼瞎”。
为此,在接处警过程中,民警在抵达现场后,一定要提前开记录仪,这样可以拍摄到现场全景画面,与随后民警近距离与当事人接触时的近距离画面形成互补,提供远近结合的画面,保证证据链的全面。此外,利用新式警衔比较硬的特定,可以将执法记录仪固定在警衔上,拍摄角度微微朝上,从而使民警更容易拍摄到有用画面。
第二招:活用红外与手电,避免记录仪患上“夜盲症”
记录仪晚上拍摄效果不理想,是民警遇到的普遍问题。
部分民警并没有研究透自己的执法记录仪,晚上拍摄时不知道记录仪上还有红外功能,或者想要开却找不到开关。同时,在夜间民警出警时,可以通过携带手电筒,关键时候使用警用手电筒提供补充照明,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夜间拍摄画质,避免执法记录仪在夜间患上“夜盲症”。
第三招:强化民警复读,以免记录仪得了“耳失聪”
画面上的问题没有了,基本上就解决了大部分执法记录仪使用问题,想要进一步提升记录的证据质量,声音证据的采集就变得必不可少。但是往往出警时遇到的是闹市区噪音较多围观者较多,或者被询问人的回答较轻的情况,常常不能有效记录下来。
这种时候就需要提高民警询问技巧,对身份、案情经过等重点问题,民警询问时可以让市民回答是与否,录入询问人较短的话语,降低语句的识别难度。因为执法记录仪悬挂在民警的身上,距离较近,有选择地重复询问人的回答,可以清晰录入民警想要记录的关键性证据,从而将录入声音的主体转移到民警身上,可以较好地提高录音的质量,以免记录仪患上“耳失聪”。( 《人民公安报》9月25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