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局:种粮大户的华丽转身
在宝应县射阳镇,只要提起姬风村“董大户”,几乎无人不知。大户,不是说他是个大户人家,而是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董大户”今年56岁,家住宝射河南岸。20多年来,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精心打理,在宝应县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从一个背朝黄土面朝天的传统农民变成一名种粮大户,最近,又从种粮大户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华丽转身。
第一章:“董大户”的粮食情节。“ 董大户”虽然才56岁,但是却与土地打交道超过了40个年头。1989年,当村里许多和他年龄相仿的人纷纷外出打工挣大钱时,他却一门心思种好自家的责任田,而且还为外出打工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代耕、代种了80多亩责任田,是当时射阳湖粮管所赫赫有名的大户。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耕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董大户”种植的农田越来越多,收成也越来越好。虽然干农活忙点、累点,但是他乐此不疲。董大户常对人说,别看大家都会种田,可收成却大不一样,这里面名堂多着呢。1991年,“董大户”怀着对种粮的满腔热情和难舍的农民情节,准备走出家门,搞粮食规模种植。当时家里所有人都不理解,他年迈的父亲对他说,你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种田经验没有话说,可是种田既要看人,更要看天,你现在有这么多田就够了,步子跨的越大,到时候有可能载的越深啊!面对家人的担心,“董大户”虽然有所触动,但是还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凭借自己多年的种田经验,把握机会,脚踏实地把粮种好,从土地中挖到金元宝。同年5月,“董大户”在本村及周边村组承包了130亩农田。种的田多了,投入的成本也高了,从那时起,“董大户”就开始借钱种田,虽然是负债经营,但是他对自己很有信心,本人也很讲信誉,从不跨年度拖欠别人钱款(实在周转不开就以粮食抵充欠款)。当时的粮食产量很低,粮食价格也不高,标准稻谷只有三角多钱一斤。农田作业机械少,劳动力成本又比较高,但是“董大户”凭着一股子倔气和不怕苦的劲头,硬是把130亩田打理的井井有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除去各种开销,“董大户”纯赚1万多块,成了村里当时唯一一个“万元户”,消息顿时令姬花村及周边村子沸腾,于是乎,“董大户”真的成为了大户。
第二章:“董大户”成为了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 和许多种田农民一样,“董大户”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却善于开动脑筋,任何事都要琢磨的透彻。他时常阅读报纸,并自学电脑知识(对于他这种文化层次的人来说实属不易),他常对人说,搞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搞粮食更是如此,过去的老一套已经跟不上发展的形势了。作为一名新型农民不但要有一本农田致富经,而且要算好一本明白账,吃透国家惠农精神的实质,牢牢把握好发展机遇。去年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并把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出台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经营的利好政策,左思右想以后,“董大户”主动联系宝应县粮食局,希望我局帮助其发展壮大,我局高度重视,立即联系农经、工商等部门,帮组其注册了相关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资质。又积极联系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帮组其合法流转农村土地,现承包面积已达400亩,一个初具规模的生产经营主体油然而生。对于那些因流转而失地的农民,“董大户”主动给予关心,将一部分确实除种田以外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吸收进来为其打工,有效的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获得了当地村组的一致好评。我们可以看到,“董大户”从一个传统农民做起,发展到目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经营主体,承包的农田从130亩发展到400亩,固定资产投入从当初的大几千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万元,从单一品种种植到推广良种良法,从人工农田作业到农机机械化一条龙,粮食单产(两季)从原来的1200斤增加到目前的2200斤,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家庭增收,处处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对外彰显出广阔农村大有可为的新新气象。
第三章:“董大户”的愿望。 谈起从传统农民到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董大户”可谓如数家珍。他高兴的对笔者说,现如今种田收益高了,做农民不但有盼头更有面子,如今在宝应县城一大家子早就安家落户,购买了三套住房,家里还有两辆小轿车,说到这里时,“董大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当我问到发展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还有什么困难时,他皱了皱眉头,说到,一是怕没田种和种不起。现在国家惠农政策好了,粮食直补、农资补贴标准在提高,你们粮食部门的也知道,粮价也是连连攀高,农田如今都成了香饽饽,很多过去把自家农田租给别人种的,纷纷要求自己种,就算是有些抹不开面子,租(流转)给你的,农田承包价格也是节节涨,如今1000元一亩都很难承包到田,再加上现在雇工工资、化肥农药等种田成本越来越高,难啊!二是怕资金跟不上。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大,只靠我一个人的资金压力实在太大,去银行贷款门槛高钱难借,拿房产作抵押又怕市场行情问题,所以说这一块也成了我的心病。笔者从“董大户”的话语中觉察到他的隐忧,于是从多方面开导他并从市场行情、国家粮食政策等方面给他进行讲解。“董大户”心情渐渐开朗起来,对笔者说到: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以说我和你们粮食部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过去、现在我都把粮直接交到粮管所,无论是过去的乡镇粮管所还是现在的刁夷粮库,我都有很深的感情,很多经纪人和小贩子找到我,我理都不理他们!但是我有几个愿望,希望你们粮食局帮我实现,一是希望你们的服务要跟上。现在的收割我积极联系农机部门,庆丰农机合作社每年都派农机手第一时间上门帮我收割,但是从收割结束之后,大忙期间联系车辆很麻烦,时间拖得太长又怕遇到连续下雨天气,交把小贩子和经纪人我也不放心,能不能帮我粮站联系,上门进行收购?二是希望你们粮库的烘干机优先给我使用。说实话我可以直接把田里收割的粮食直接卖到库里,但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以前只有几亩田的时候,粮食都是晒了又晒,不达标我坚决不卖,后来田多了,晒粮的场地也少了,但是我还是不习惯把潮粮卖把粮站,现在有烘干机了,烘干过后就能达标了,心里也就踏实了,但是我承包的田太多,烘干不及时的话,粮同样可能坏掉,所以还请你们帮忙联系粮库,.能让尽可能优先使用烘干机。三是希望你们能劝劝我的儿子让他和我一起种田。我今年也56岁了,好多时候都感觉精力大不如前,像我儿子这么大的年轻人,宁愿在县城找个2000多元一个月的固定工作,都不愿意在农村种田,我还能再干多少年?以后真怕后继无人,我人也老了,地也荒了。所以希望你们能劝劝他,最起码像我这种规模一年能有个30多万的收入,真搞不懂他们是怎么想的?
带着“董大户”的愿望,笔者结束了和他的交谈,随后笔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刁夷粮库的负责人,帮助他解决了实际问题,至于“董大户”的儿子,笔者期待能和他有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不但要让他了解他父亲的不易和良苦用心,还要给他将来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宏伟蓝图,真切的希望日后他们父子俩共同作战,把”董大户”的事业做的越来越大!
(宝应县粮食局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