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宜兴 生态宜居 好山好水好风光

14.10.2015  13:34

  漫步陶都,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涓涓清流穿城而过,四季花草铺地,欢声笑语入耳……这不仅是陶都百姓的切身感受,也是很多外来游客对宜兴的直观印象。今年上半年,宜兴市 AQI(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达131天,占比达71%。也就是说,每10天中有7天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等级。国内主流媒体公布全国360个城市一季度PM2.5浓度排名表,宜兴以优良的空气质量位居江苏榜首。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通过持续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流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宜兴人最引以为豪的品牌和财富。

   壮士断腕,换回碧水青山蓝天

  在宜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张渚,银湖氵父  。”长久以来,张渚的“”、湖氵父  的“”,都靠开采矿产维持,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张渚人阮连根以前就是当地有名的“石老板”,从事矿山开采20多年。他回忆那时,“山上炮声隆隆,地上灰尘飞腾,天上乌云滚滚,路面车水马龙”,“金张渚”一度成了“灰张渚”。2003年起,宜兴市决定开始关闭矿山宕口,修复生态环境。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的阮连根率先行动起来,别人还都从山里往外拉石头,他却开始从外面往山里拉土。原来,阮连根要修复自己开采后千疮百孔的荒山,并承包1万多亩废弃矿石山,将开矿所得的5000多万元拿来搞旅游开发。“改造残山剩水、重建生态天堂”,是阮连根提出的口号。2007年起,他开渠引水,栽树种草,至今投资已达2.8亿元,远远超过其开矿所得。荒山披上了绿外衣,石料堆场化身果园,挖废的宕口变成“天池”……曾经的残山剩水如今每天吸引着数千人,阮连根苦心经营的华东百畅生态休闲度假园正式开园,迎来游客的欢声笑语。当年的矿山现已全部关停,张渚镇被评为“国家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镇”,绿化覆盖率达62%,镇区山环水抱,被誉为“宜兴市后花园”。和阮连根一样,百万宜兴百姓也逐渐感受到了转型带来的变化。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到“有了青山绿水,才有金山银山”,再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动演绎了宜兴生态战略的演变历程。“我们以落后产能和可能破坏生态项目的‘退’,换取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进’。”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说。

  早在世纪之交,宜兴便在处理发展和环境问题上形成了“哪怕是支柱产业,只要环境不友好,也得淘汰”的方略,实施了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就是“四不原则”,即:新办化工企业一律不批,有氮磷排放和污水不能接管的项目一律不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十一五”以来,全市近万个建设项目的环评率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均达 100%,有180多个项目被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其中包括一个总投资达 80 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013年,铜官山蓄能电站打算在宜南山区竹海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项目,一般而言,这样的大体量投资项目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很有吸引力。不过,信心满满的投资方在宜兴给泼了冷水,该项目“一票否决”。王中苏说:“不是我们不看重这样的大项目,是这样的项目绝对不能建在宜南山区,那样会对丘陵山区的生态系统、历史遗存造成破坏,毫无商量的余地。”近年来,宜兴一流的生态环境、空间优势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面对众多项目“诱惑”,保护生态文化的底线,留住“故事”、提升城市内涵成为宜兴着力追求的目标。

  宜兴生态的美,离不开壮士断腕般的勇气,下决心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哪怕是原有的支柱产业。在这个问题上,宜兴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很明确:伤筋动骨是为了脱胎换骨,淘汰落后产能,保护资源和生态,就是保护发展后劲。对此,宜兴近几年持续开展劣质产业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市累计关停化工企业595家、琉璃瓦企业404家,“三高两低”和高危企业全部退出,此外,所有矿山宕口也基本关闭到位。切除“坏死组织”后,宜兴立足优势,积极规划绿色产业体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目前,宜兴市已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生态型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产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环境优化发展新路。

   治太保源,“东方水城”波碧水清

  50岁出头的张志成是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的副站长,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太湖水质监测一线。今年夏天,他和往年一样,乘着快艇巡测太湖,每次都要跑近4个小时、累计 100 多公里,他的脸和胳膊被晒得更黑,却乐呵呵说:“几次监测,数据都比去年好,这比什么都开心。”今年入夏以来,宜兴市主要入太湖河道水质中的总磷等各项主要指标,均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下降,入湖水质好于往年。目前,全宜兴饮用水源、11个小康断面、28个河长制断面、41个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主要入湖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数提升。至此,太湖宜兴水域已连续8年安全度夏。

  宜兴是著名的“东方水城”,又地处太湖上游,境内河湖密布,河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宜兴将长期处于治太的最前沿。长期以来,宜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信心,一着不让地持续推进各项治太工程,切实担负起治太保源的重任。入湖河道整治是宜兴“治太”的重要内容。宜兴市主要领导说,太湖的水由各条河流汇聚而成,而每条河影响水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上游的,有本地的;有工业的,有农业的;有生活方式带来的,也有经济发展造成的……把每条河治理好,是治太关键中的关键。基于此,宜兴自2007年起,开始对9条入湖河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开展以控源截污、点面源治理、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内容的9大类、147个整治项目的综合整治。同时创新治太手段,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模式,境内3700条河流全面施行“河长制”管理办法,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兼任漕桥河的河长,主要负责推进主要入湖河流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点源治理、面源污染控制、环境美化等综合整治工作。

  完成治太保源“国标”之上有“民标”,即不仅要以过硬数据来展示治太成效,还要以碧波美景来提升群众满意度。离太湖不到一公里的周铁镇,2007年以前,全镇有300多家大小化工企业,如今关停化工企业100多家,淘汰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各类资源要素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优质产业集中,新兴产业崛起,化工污水横流的小镇已是过去式,秀美乡镇、天然氧吧成为进行时,今年该镇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此基础上,宜兴市环保部门从实时有效检测太湖水体包括入湖河道断面水质变化情况的需要出发,在太湖西岸沿线设置了众多“电子眼”,实现了不间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为国家、江苏省、无锡市及宜兴市领导及相关专家科学研判蓝藻发展趋势和太湖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对于保护太湖水质,广大群众也投身其中。入湖河道两侧500米内、渎边公路以东及西氿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养殖场陆续撤除,农民种菜也用上了化肥农药的新技术,实现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持续下降,目前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约30%及40%。宜兴各地组织环保保护“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进校园”活动,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全市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村(社区)、学校,广大群众投身治太保源志愿服务,建设美丽太湖群众热情高。如今,经过扎实推进“治太保源”工作,当下“生态宜居”已成为社会各界赞美宜兴的主题词。

   得天独厚,生态惠民大步并肩走

  长期以来,宜兴南部山区的湖氵父 镇山村里由于受外界干扰相对较小,以及高达31.48%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平均含量则超过1万个。根据世卫组织标准,负氧离子达到1500个/立方厘米即为“清新空气”,而负氧离子浓度越高,则越有利于身心健康。湖㳇山村的空气达到国际一级标准,堪称“天然氧吧”之典范。今年年初,湖氵父  镇在辖区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深氧健身公园内设置了一块电子屏,实时播报着当地的负氧离子含量、温度、湿度和PM2.5值,成为了全国首个独立发布休闲养生指数的乡村旅游景区。然而,湖氵父  居民却不觉什么稀奇,龙山村陶然山庄农家乐的老板周益其说:“来过这里的人,几乎都说湖氵父  山村空气好得不得了!”

  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宜兴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农村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面貌作为惠民实事工程来抓,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实现了农村生态环境面貌和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步提升。“保护生态,很多百姓牺牲了眼前的利益,政府不能让他们因此‘吃亏’,要释放生态‘红利’,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晓红表示,目前,宜兴已建成省级以上环境优美镇14个,发展乡村旅游是最优选择。如今,人工凿成的小涧从山尖蜿蜒而下,周围坐落着亭台楼阁等建筑小品,造型独特优美,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从早晨到傍晚村里到处都是慕生态之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这些都是宜兴实施新农村改造的成果。2014年,宜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8元,比上年增长10.4%,收入增幅连续5年“跑赢”城镇居民。“宜则美,美则兴。”如今的宜兴,正走出一条生态与惠民“齐步走”的发展之路。  

     (  宜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