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门民工市场门庭冷落 曾每日上万人求职
新华调查
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农民工劳务市场,2002年开业后曾经每天吸引上万人进场求职。如今,随着“民工潮”逐渐退去,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加之市场管理等诸多因素,这个曾经热闹的劳务集散中心正陷入诸多尴尬。
对年轻民工吸引力不再
“你招人还是找工作啊?”“我这边有很多好工作,想不想做啊?”……5日上午,记者一走进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门口,便被七八位中年妇女团团围住。当听说记者既不招工又不找工作时,她们“轰”地散开。
此时,一个20多岁的女孩走了进来,众人又围了上去,吓得女孩赶紧躲到墙边打电话,“这是什么地方?怎么这样啊?我该到哪里找啊?”女孩在电话里抱怨道。据了解,女孩来自安徽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去年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在南京打工的母亲建议她去民工市场找找机会。挂了电话,女孩走向母亲推荐的一家职介窗口询问。中年妇女们紧追不舍,看女孩不理她们,其中一位明显动了怒,“你怎么不说话?到底要不要找工作呀?真是不懂礼貌!”平白无故被人数落,女孩再也无心求职,匆匆转了一圈便离开了。
市场内一位相熟的职介窗口经理说,市场里有六七十家职介窗口,每天进场人数有限,为争抢客户,许多窗口便到门口争抢客户,彼此之间经常为了争抢人头吵架甚至打架。
即便被这些人拉进她们的窗口,也不见得能得到满意的服务。在市场中间的遮阳棚下,来自安徽滁州51岁的老郑一边抽烟一边注视着来往的每一个人。他说自己以前就被门口的人骗过,交了钱去推荐的厂家,结果人家根本不招人,后来找了市场管理部门费了老大劲才把钱要回来,此后再找工作就直接到市场内等老板了。
记者注意到,当天进场四五百人,绝大部分都是45岁以上的大龄求职者。“现在有手机、有网络,年轻人谁愿意来这种地方啊?”一位坐在地上等老板的民工说。据统计,目前我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中,七成以上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这也说明安德门这个劳务集散地正对大多数农民工失去吸引力。
成了周边居民众矢之的
市场的衰落有各种原因。有一群人,长期游荡在市场及周边,大约有200多人,被职介老板们称为“老人”。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闲散性格,也许是这个城市难得的农民工集聚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这些人在市场相识,便不愿离开。他们不愿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身上的钱花完了,便找个零工活干干,挣了些钱后又继续回到市场,大家一起喝酒打牌,晚上就睡在周边的小旅馆甚至外面的马路边。有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联合起来敲诈那些不明就里的招工老板。
市场最里面的三号厅是整个求职市场的“门面”。与前面两个厅的拥挤不堪相比,这个厅有偌大的电子屏,宽敞的休息椅。记者前去采访时,三号厅20多个职介窗口只有4家开业。一位职介经理说,当天算开业窗口多的,整个夏天经常只有一两家开门,“来找工作的人太少了”。“这椅子上坐着的、躺着的不都是人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窗口经理摇摇头说,这些人哪怕上岗也经常不好好干活,给老板推荐后会引来投诉,为减少麻烦,窗口一般只做陌生求职人的生意。
这些“老人”也给周边居民带来不少烦恼。家住市场旁边时光澔韵小区的孙女士说,她每天上下班坐地铁都要经过民工市场,有的时候穿得稍微时尚一点,就会有民工对她吹口哨,有几回还遇到过醉酒民工,口出秽语调戏。还有市民抱怨,求职民工在周围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影响了环境。
2002年刚成立时,市场所在的安德门、小行地区还是南京的郊区。而现在,这里已是南京核心区域之一,采访中有居民认为,交通和地理位置优越的安德门地区房价偏低,就是因为民工市场的存在。
民工市场须适应求职新需求
这几年,不断有人大代表、市民来信要求取缔或搬迁安德门民工市场。去年南京市人大的一份建议就直截了当指出,安德门地区作为南京软件谷的核心地,已经成为南京市南大门重要窗口地区。同时,该地区不仅是地铁1号线重点站之一和地铁10号线始发站,也是雨花南路、雨花西路、安德门大街、外环高速等主干道的交汇地,云集100路、171、94等公交车底站,每天来往人流量众多,成为城南重要的换乘枢纽。加上时光澔韵、金蕊家园等一批新建小区投入使用后,民工市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市场前面的道路成了地区交通的严重拥堵点,应及时搬迁。
应对需求,南京市政府在今年7月中旬提出要在板桥地区建设具有过渡性质但服务到位、管理规范的民工服务市场。记者从板桥所在的南京市雨花区了解到,目前对于新市场的具体选址、何时搬迁,尚未讨论。
一位长期关注民工市场的业内人士表示,安德门民工市场本来就是为规范原来中华门汽车站附近自发形成的劳务黑市而建,采用政府扶持、企业承办、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运转模式,其经营场所原来是南京化建集团下属东南铜业公司的集体土地,后被两个民营老板承租后建起市场,目前租期未满。本来民工市场就已走向没落,再换到一个偏远地区,能否持续经营都是一个问题。采访中,市场内一些窗口经理就明确表示,如果搬迁,自己将在附近租个门面做,肯定不会大老远跑到板桥去重新开始。
其次,市场内200多位“老人”是否愿意随市场搬迁也是个问题。如果这些以市场为家的老民工仍然留在安德门地区,相应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否搬迁,民工市场都要考虑和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农民工求职需求,并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服务。如果还是延续目前租块地、隔几间屋子、每间屋子配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生意模式,窗口之间恶性竞争,对进场人员生拉硬拽,对招聘企业只收费不提供服务,到哪里都难改萧条的命运。 作者: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