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留下了高层次人才
发展空间、创业平台、宜居环境促使他们留在盐城亭湖
新华报业网讯 9月在上海举行的盐城市第五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上,重现3年前一幕:当年,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留美博士姜肇国,深情讲述来到亭湖创办公司的经历。参加本届人才峰会的西南交通大学首席科学家张卫华,动情叙说他和他的团队携带“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项目成功落户盐城环科城的实例。
落户的项目纷至沓来,更有众多专家直接在亭湖安家落户。近两年,仅盐城环保科技城,就有30多个青年专家在此找到“另一半”,并安家落户。
苏北的盐城亭湖,为何能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青睐?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道出个中缘由:这在于当地顺应大势把握规律,拓宽眼界卯足干劲,加倍人才招引努力,加紧配套设施建设,以此推动环保科技城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打造盐城标志性产业新高地。
来到盐城亭湖的青年专家,很多人在较短时间内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盐城环保科技城每年出资1000万元设立环科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环科城,我们找到了‘婆家’。”中科院过程研究所曹宏斌教授感慨说。该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城市垃圾分拣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因无法实施成果转化,一直未能“落地生根”。落户环科城后,与江苏华晖环保科技公司成功“联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科大博导林福江,怀揣科研成果急需基地孵化,去年8月首次来到亭湖考察。今年其注册成立的江苏智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落户,仅仅半年时间,第一批有氧运动康复监测仪产品已下线。
南大盐城环研院成立4年多来,来此创业的60多名青年专家无一人跳槽。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13项,为200多家企业及江苏沿海十大化工园区提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整治和技术创新服务,年合同总额超亿元。
盐城环科城招商局的梅月华说,盐城是三线城市,要让怀揣梦想的青年才俊留下来,必须让他们感到宜业又宜居才行。
亭湖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社会互动”的服务机制,为“新盐城人”提供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八项全面服务;建立政治待遇、职业晋升、荣誉表彰等激励机制。该区3年拿出4亿元用于领军人才、专门人才和大学生的引进,对重点领军人才实行资源优先供给。区团委、区妇联多次举行人才集体相亲会等活动为青年专家的婚恋牵线搭桥。
李继、韦成霞双双成为“新盐城人”,分别担任一外地院校盐城研究院的中层,在亭湖买了房和车,孩子已经两岁。梅月华说,经她一人牵线,就已成功了8对。福建龙净集团副总何飞,日前把在上海的夫人也给调到了亭湖。
“人才多向流动已是常态,我们以打造优于苏北、异于苏南、宜居宜业的秀美城市区为载体,努力让亭湖在苏北的城市群中更具魅力,成为专家才俊向往的乐土。”亭湖区委书记李东成说。
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打通产学研通道,孵化出的优秀创业企业近20家。现在,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综合研究中心等23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均在亭湖落户。而亭湖区企业则建成178家研发技术中心,在研发技术中心直接从事研发人员达1000余人,有数百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推动全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西南交大盐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项目,前不久在亭湖开工建设。项目集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一批国内顶尖学者和科技研发人员,围绕高速重载列车、虚拟轨道列车、中低速磁浮列车和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下,今年亭湖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1-8月,该区规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环比增长向好,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14.9%,居盐城全市前列。
本报通讯员 徐海宁 陈志平 姜银华 本报记者 杨树立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