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方净土 还一江碧水
靖江,一个神奇的地方。 有一条六千万岁的长江,还有一座三百万岁的孤山。 他们相亲相爱,相依相偎。 ——庞余亮《六千万岁的长江和三百万岁的孤山》
一江碧水、满目净土,是大自然赐予靖江的礼物。
然而,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扩张、湿地改造、人口增长及滥捕压力,曾一度让靖江生态环境失衡。
天平的两端,一边是财富,一边是生态环境保护,究竟该如何抉择呢?
靖江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选择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靖江站在沿江大保护的历史新起点上,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社会责任,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守一方净土、还一江碧水,谱写出“江花红胜火、靖江绿如蓝”的美丽篇章。
“3+2+N”战略引领生态红线保护
站在百里江堤向南眺望,那滚滚长江犹如脱缰之马,向东奔去,尽显方刚;
江堤上,那一丛丛的白杨,宛如一位位美貌的新娘,披着鲜红的盖头,穿着艳丽的嫁装……
7年前,诗人杨文钰漫步百里江堤,诗兴漫展。
7年间,黄金岸线拥抱发展的速度,致富一方。
码头繁忙、塔吊林立、船坞轰鸣……一派今朝竞风流的姿态,恰似奔腾不息的江水,带领靖江人走向远方。
这番美不胜收的江景,正位于靖江生态红线保护区。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2015年以来,靖江市委市政府就结合我市城市整体规划,对全市生态红线区域进行了优化调整。“守住生态红线,就是守住我们的命根子。”靖江环保局生态科科长陈伟这样感慨。
一年时间,靖江成功完成生态红线调整。“调整后,全市生态红线总面积142.7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78%,比以前的20.65%比例有所增加,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和要求。”陈伟说。
2016年,靖江按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将岸线利用大体分为3个“三分之一”,即绿色发展、开发性保护和不开发3个区域各占1/3左右,全市52.3公里长江岸线,近20公里设为“永久不开发区”。
优化调整的生态红线板块重点为长江靖江段中华绒螯蟹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江(靖江市)重要湿地、长江蟛蜞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滨江风景名胜区、夏仕港清水通道维护区、靖江香沙芋种质资源保护区。
围绕3个“三分之一”的理念,靖江提出加快推进“3+2+N”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通过规划引领、平台监管、项目推进,将生态红线保护落到实处。
“3”即联合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沿江生态廊道、香沙芋保护区、夏仕港清水通道等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专项保护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
“2”即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红线保护监管平台和评估体系,实现生态红线区域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研发管理信息系统,设置生态红线区域边界标识。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排污企业及排污口、环境风险源、土地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环境基础数据库。探索建立新项目环境准入和老项目关停并转机制,强化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检索查询和日常监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生态红线保护工作开展科学评估,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N”即排定生态红线保护工程项目清单,加大生态红线保护补偿资金支持力度,稳步提升生态红线保护区环境质量。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陈伟介绍,通过“3+2+N”战略的实施,靖江实现了生态红线区域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全国率先探索土壤污染防治动态
监管新模式
2018年1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9-10版《生态周刊》刊文:《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居民曹玉娟盼望——恢复生态大地绿意盎然》,点赞靖江生态污染治理的发展模式。
报道以曹玉娟的视角,反映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试点项目前后的变化。曹玉娟家的门前有条叫东风港的小河,对面便是江苏靖江西来镇原永太电镀集中点。电镀厂在这里的时候,夏天门窗都不敢开,天天一股刺鼻的味道。河水泛黄,用这水浇灌刚出芽的水稻大部分都死掉了。不单日常生活,隔壁生产螺母的工厂生意也受了影响。因为空气刺鼻,每个月多加500元钱,还是没有工人愿意来工作。
几年前,电镀集中区被列为国家级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试点项目。2014年12月,根据靖江市电镀行业整治要求,西来电镀集中点内的电镀企业工厂全部停产搬迁。2017年6月,治理全部结束,土壤中锌和铬的含量达到了修复治理目标要求。现在周边百姓又能去河里洗菜了。
“前几年别说鱼,螺蛳都见不到了,现在这些又都回来了。”曹玉娟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国家不是说了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这些污染企业永远不要再回来了。”
《人民日报》所点赞的,正是靖江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土壤污染防治的新举措。
西来电镀中心占地面积约为36000平方米,历史上主要从事五金零部件表面的镀锌、铬和铜等电镀工艺。由于环保意识差和管理水平低,导致该电镀中心场地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锌和铬。
2016年10月,该电镀中心启动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试点项目,采用了异位和原位修复技术,对含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固化及稳定化处置。该试点项目包含了对土壤环境修复、固废环境修复以及水体环境的修复,集成展示了多种类型的修复技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模式,对具有类似条件的工业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7年9月,西来电镀中心场地修复工程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保卫碧水净土的创新实践仍然在继续。2017年,我市在29家电镀企业场地普查和5家典型涉重企业场地详查基础上,编制完成《江苏省靖江市涉重企业遗留场地环境调查报告》,西来原电镀集中点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通过专家验收,编制靖江市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并上报环保部。随后,我市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动态监管试点创新,市政府与靖江市华晟重金属防控有限公司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全面落实在产涉重企业土壤环境保护责任,并逐渐扩大责任书签订范围,做到在产涉重企业全覆盖,防范新增污染。这一举措在全国领先。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动真碰硬、抓铁留痕。
去年,我市吹响“263”专项行动集结号,掀起铁腕治污的环保风暴,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让市民生产生活的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2017年8月8日晚上,“263在行动”宣传曝光组进驻东兴镇惠丰村的一家塑料加工点,该私人塑料加工点没有任何审批手续,也没有任何环保设施,排放出的废水、废气、噪声严重影响周边环境。问题被曝光后,东兴镇立即部署整改措施,隔天执法人员将该加工点的相关设备拆除。
2017年8月24日夜间,市环保局“飞行检查组”突击检查了夏仕港流域周边加工点,1家加工点被当场查封……
过去一年,“263”办重拳出击,掀起一场席卷全市的环保“风暴”,以曝光倒逼企业整改,让污染企业无所遁形,坚持“一周两次,一次两拍”的宣传曝光工作频次,全年组织曝光39次,安排回访74次,为各项环境问题的整改提供了坚实舆情保障,集中整治了一批市民投诉呼声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污染企业,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了“263”专项行动带来的变化。
水环境治理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去年,我市还全面落实“河长制”,做到“一河一策”,对每条河道对症下药,从根本上保证河道的清洁。
八圩港、九圩港、十圩港是我市城区“主动脉”,这三条河道都流经市区腹地,最终汇入长江。长久以来,这三条河道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市民心中的一块“心病”。去年,我市联合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共同对三条河道进行调研摸底,编制《靖江市八圩、九圩、十圩港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力争让城区“主动脉”恢复清爽。
工农河是我市2017年排定的9个黑臭水体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工程之一。2017年3月初,位于城北园区的工农河疏浚治理正式开始。经过半年的综合治理,工农河至沙泥河已经实现打通,工农河周边生态也得到了修复。工农河的治理解决了城北园区内断头河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区域水系防洪排涝能力。
污水处理厂能否正常运行关系到全市生态环境大局。去年9月,市“263”办邀请专家为全市镇、园区污水处理厂“把脉问诊”,重点对6家污水处理厂的管理、运行情况、污水管网建设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检查会诊,查找存在问题,为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献计献策。
2017年,我市共铺设污水管道12.3公里,建成垃圾分类投放设施302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工15个,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9家、关停340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47家,排查一般环境隐患81个、突出环境问题499个……这一组组数据,只是我市铁腕行动、精准治污的一部分,但所折射的,却是靖江为生态环境“减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