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新媒体项目 争夺移动市场
都市报、晚报等主流媒体都希望在互联网上把舆论场做大,有主流媒体的声音。放眼国内媒体融合发展,没有现成的借鉴例子,无论是都市报还是晚报,都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探索如何加快传播平台建设,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实现跨越升级。
把自身资源细化
我们的客户端从去年8月正式上线,到今年的数据是329万户,这个数字分几个阶段,在去年8月上线,到今年4月采取了各种营销手段,注入40多万元。从4月到现在增长到260多万户。
这中间有几点感悟,第一是必须要走市场化的路线,因为客户端产品实际上很市场化,所以采取非正常的手段,做活动进行奖品刺激是很有好处的。第二要学会跟各种专业的手机运营电子市场打交道,跟他们提诉求。第三是线下各种活动。线上做推广,线下做联动。
在媒体工作中有4个字“互融互通”,就是打通融合,包括微信平台的打通,报纸的打通,实际上是互联网之下以人为本,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做新产品社会化要在客户端中间,把各种资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在这中间,首先把自身资源进行细化。
——《大河报》常务副社长 王雪飞
做新疆新闻串烧
从今年初,我们成立了3家公司。第一成立了“都市易购”,新疆有很多优质农副产品,利用发行队伍进行配送。第二成立了“都市便民中心”,为用户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包括家政、家教、开锁;第三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主要负责三方面工作:都市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
我们借鉴其他一些媒体经验,在新媒体上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根据新疆特色,做一些新闻串烧。微商务,配合营销部一些大的房地产、电商、餐饮企业,同步做一个推介。微生活,主要是一些生活服务,包括美食推介、挂号等。
——《新疆都市报》总编辑 靳泉
融合没有既定模式
新媒体全面出现,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冲击到传统媒体的生存,媒介融合的问题虽提出了好几年,西方一些国家也在进行转型,这其中有部分成功,也有失败的教训。但现在还没有一个既定的好的模式。当前,受众的结构、需求兴趣、阅读方式都在转变,因此都市媒体开始思考传统媒体生产方式的转变,内容生成的转变。有媒体以为数字媒体应该是众筹式的生产,作者队伍应适应其丰富性和针对性。过去一份报纸的发行量是几十万份,而今的受众可能是几千万人,有人喜欢浅阅读,有人爱好深阅读,因此采写者要按“互联网思维”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院长 李惠民
用微信平台吸附用户
首先我们通过办社区报“占领社区”,落实到社区的管理运营、物业管理,精确地发行到社区,与居民互动。其次是结合现在的电商,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并通过微信,整合当天的新闻,做一些轻松的报道。这个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7万多用户,到年底计划达到10万户。利用这个平台,巴西世界杯期间也推出了产品,体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世界杯的时候,传统的纸媒报道不占时间优势。所以,我们就利用微信平台,当时有5万多“粉丝”,很受大家欢迎。
——《每日新报》总编辑 齐怀文
不会对报纸失去信心
媒体形态孰生孰死?我坚信纸媒不死。从传媒史上来看,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把另一种东西完全取代,包括报纸也是这样,广告也是这样。我们会努力融入媒体融合,也不会对报纸失去信心。
纸媒的主业不能丢,在信息传递上回归新闻本质,做好服务,才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我们的新媒体运营中心,鼓励个人创造,并和经营相结合,在经营服务上做到真诚,并考虑产生可持续利润。
在经营服务上做到真诚,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存在的空间;在信息传递上回归新闻本质,任何新闻媒介都有生存的价值,也会有融合的价值。因此,我们会努力地融入“媒体融合”,也不会对报纸失去信心。
——《春城晚报》总编辑 杜少凌
理念比机制更重要
媒介融合的关键问题是内容怎么改造,可以开拓的渠道有哪些,媒体存在的空间有多大,未来受众的特征是什么……当前媒介融合的主要挑战是,没有建立可以复制的、普遍的赢利模式。当前一些媒介纷纷试水的“内容孵化器”机制,给新媒体项目公司以各种激励,也是多元产权和治理创新的举措。专业媒体人+精明企业家,是未来媒体人的发展趋势。
美国传统媒体有5个新动向,即策展模式、伙伴关系、结合理念、移动网络优先、高科技企业文化,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比如新型的伙伴关系,通过互联网的带动,不同公司互相配合,在新环境下发挥互利共赢,打破界限,改变以往的强调竞争,争夺受众。
——中山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
教授 张志安
打破内容壁垒
《燕赵都市报》在新媒体方面是2009年开始起步的。从最早一手办报一手办网,再往后是社区报,并且重点放在社区,体现在区域性和网民互动形式上。我们报纸今年还有一个改版,即以周刊带新闻,每天一个周刊,市场反映很好。
目前我们要做的是重新架构打破内容壁垒,以及发展电商。新媒体建设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困惑,比如人才、资金、技术等,都需要我们思考。
——《燕赵都市报》总编辑 刘学英
借地域优势跨界发展
如何把影响力转换为生产力,怎么把影响力直接转变为经济效益?要融合、要跨越,就是要跨界,要与新行业、新领域、新区域进行新的跨界。比如,很多媒体做了房地产、酒店等。我们也将借助贵州的优势行业、产业做相关的融合,像茶叶、酒类、旅游等。这样的板块,通过媒体影响力的提升,进行融合和整合,对整个营销产生附加值,提升附加的利润。
——《贵州都市报》总编辑 陈鹏宇
用互联网思维运营媒体
对于转型,我感觉总体来说要搞清整个形态,纸媒首先要打破旧有的模式,突破原有的思路,用互联网的思维运营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充分发挥内容优势,运营模式上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创新产品形态,进行拓展以及与市场整合。
各家报纸都在做微博、微信。究竟报纸转型到哪里去?靠什么支撑?大家都很感兴趣澎湃到底怎么做的?澎湃的赢利模式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南国都市报》总编辑 尚林
在新业态中实现升级
今年6月1日,《三秦都市报》官方网站——三秦网正式改版上线。这标志着该网站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实现了跨越式升级,初步形成了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中的资源汇聚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抓取、微信采集、微博获取、用户爆料、外场回传等多种手段,将海量的信息聚合并统一展现。此次改版注重技术和内容的融合发展。
——《三秦都市报》副总编辑 赵良
完成初期“粉丝”目标
我们在增加新媒体用户上做了些项目,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出10个项目,从资金、政策、场地上给予支持。比如,“杭州吃货”微信号的“粉丝”是最多的,还有一个医疗服务的微信“粉丝”也已突破10万户,都是通过孵化项目在推动。假如年底还有项目没有达到用户指标,这个项目就会被取消。新媒体平台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夺一切资源和用户。
完成初期的“粉丝”目标后,下一步怎么走?初期抓用户,再下一步就要抓运营,考虑怎么实现赢利。
——《钱江晚报》总编辑 张亮
三大业务尝试报网融合
《西藏商报》和中国西藏新闻网2013年9月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管理优化、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报网融合的探索尝试。依据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产品研究,开设和优化了《西藏商报》的微信、微博等。
前不久,西藏传媒集团对业务结构作出调整,组建电子政务中心和移动媒体中心,与《西藏商报》形成集团三大媒体业务板块。其中,电子政务中心负责政府网群、现有网站的建设维护以及开发,移动媒体中心负责微信、微博、手机报的运行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
——《西藏商报》副总编辑 李彦山
坚持内容至上
我认为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内容至上的原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新平台和新方式,内容都是新闻的立根之本。内容服务转为生活服务,以及扩展到电商领域。比如说,现在我们微博按照生活媒体来打造,两三个月下来效果非常好。表现形式上要突破,整合营销快速发展。
——《南国早报》副总编辑 李春
媒体融合从APP开始
今年明显感觉到发行量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正在思考媒体融合发展,如何扩大收入,扩展渠道?我们搞了一些特别有效的活动,比如青海公安的十佳派出所评选。这对APP拉动非常大,用户数量噌噌往上升。目前,手机报也很不错,微信等也在逐步做。
——《西海都市报》总编辑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