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培训就输了?整治焦虑营销才能还家长好心态
3月16日的全国人大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记者有关校外违规培训机构提问的回答引起了很大共鸣,很多媒体在报道部长发言时都突出了“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这四句话。但是在我看来,部长讲话中最重要并不是对这些违规培训现象的怒斥,而是这一句:“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
这句话真正点出了校外那些违规培训机构存在的根源。“制造焦虑”是营销学里很常见的手段,因为焦虑是消费,特别是高消费、额外消费的直接动力。你看那些贵上天际的化妆品的广告,哪个不是在制造“衰老”的焦虑?但是化妆品、奢侈品这些东西毕竟不是面向全民的,愿打愿挨而已。但是在教育这样的事关所有人的国计民生问题上,制造“焦虑”就不是单纯的营销问题了,因为这种焦虑一旦制造出来,那就是全民的焦虑,这可是动摇国本的东西。
不少家长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习惯这些焦虑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已经很耳熟了?这是典型的制造焦虑,似乎孩子不培训就输了,谁愿意?当然,家长们的焦虑,是有社会大环境背景的。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大发展的时代,每个个人在生活底线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所追求的生活上限水平也越来越高,社会地位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这样的竞争焦虑本身算不上是坏事,各种面对成年人的职业培训、充电深造,是良性竞争,不仅没毛病还值得提倡。但是如果让这个竞争焦虑前移到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那么就太不合适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成为合格公民,是培育健康社会的筑基手段。所以基础教育是不折不扣的公益事业,怎么还能有激烈的竞争?又怎么能套用商场上的“营销”这种手段呢?把公益的事情用利益的手法去处理,这正是培训乱象的病根所在。教育部长“制造焦虑”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一旦公益被利益所侵蚀,那么就意味着赋予公益事业的从业者商业思维,他们就会有动机去配合营销者“制造焦虑”。为什么在职业道德领域,医德和师德被谈论得最多?正是因为医疗和教育这两个领域一个关乎生老病死,一个关乎前途地位,两者本身都带有强烈的公益属性,但也恰恰最容易产生焦虑,“焦虑营销”手段最容易奏效的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公益”的笼头一旦略微松动,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旦有缺口,利益营销马上就会钻进来。医疗领域“以药养医”、医生收红包吃回扣,中小学老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等等乱象,直接原因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深层次原因则是偏离公益属性后,从业者的价值取向从公德转向私利,业内的评价标准随之以“钱”代替“德”。现在我们已经重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上一轮医改开始,基础医疗重举“公益”大旗,这是一次了不起的纠偏。从教育部长的发言里,我们也看到了基础教育公益化的强烈导向,这是很令人鼓舞的。
缓解直至消除全体人民在基础权利上的焦虑,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公益责任和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国家不能退让半分。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