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孤独症康复中心”

29.05.2016  11:10

  孤独症儿童在宝应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现代快报记者宋体佳摄

  “叔叔好,阿姨好,我叫XX,今年9岁了。”几天前,在扬州市宝应县残疾人康复中心,9岁的孤独症患儿豪豪(化名)热情地跟每个人打招呼,看上去,他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宝应县残联向现代快报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该县59名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儿童中,已有13人上了普小。然而,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在该县今年初新筛查出的60名孤独症倾向儿童中,仅有不到20人接受了康复训练。

  “家长们缺乏常识,思想观念又比较保守,大部分不承认孩子有问题。免费的康复训练也不愿参加,这是最头疼的事。”宝应县残联副理事长胡大成介绍说,农村家庭的固有观念以及对孤独症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本所在。此外,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人才的缺失也让这项“拯救天使”行动面临更多的困境。

  现代快报记者韩秋宋体佳

  欣喜

  自2010年以来,宝应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先后为59名孤独症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其中13人已经上了普通小学。

  确诊后及时干预

  9岁男孩背书包上学

  “我们发了对照表,老师先把疑似名单报上来,然后我们再请脑科专家做进一步鉴定,最后发现他确实患有孤独症。”雷虹是豪豪的康复训练师,据她介绍,豪豪出生在宝应县曹甸镇一个农民家庭,被确诊为孤独症患儿时,这个男孩还不到5岁。

  其实在豪豪被确诊为孤独症患儿之前,其父母就已经发现了儿子的“不同寻常”。可在他们看来,儿子的异常表现可能只是发育迟缓。所以豪豪的孤独症得到确诊后,他们根本不愿相信,甚至将上门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雷虹关在了门外。

  好在多次劝说下,小两口总算让豪豪接受了康复训练。“刚开始是每个周末来,后来就长期在这边训练了。”雷虹说,康复训练成功遏制了病情的深度恶化,豪豪不但没有像其他孤独症患者一样,变得越来越古怪,反而开始喜欢与人交流。在去年的一场演出中,豪豪还站到舞台上唱了一首歌。

  如今,经过4年的康复训练,9岁的豪豪在言语及人际交往方面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也因此进入了当地一所普通小学读书。

  59人接受康复训练

  13人上了普通小学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由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属于发育行为疾病。而患有此症的儿童,往往会在言语发育、人际交往、兴趣、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障碍。在很多人眼中,孤独症一直被视为不治之症。然而,经宝应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训练后,孤独症患儿到小学上学,豪豪并非孤例。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宝应县残联副理事长胡大成介绍,自2010年开始,宝应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就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孤独症患儿筛查及康复训练,截至目前,已先后为59名患儿进行了系统化的康复训练。令人欣喜的是,这59名孤独症患儿在接受康复训练后,部分儿童在语言、行为、情感交流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其中13人进入普通小学。

  “虽然他们不能完全适应或融入正常儿童的环境,但症状不会进一步恶化,也不会危害他人。”胡大成介绍,上述59名患儿中,7到14岁的患儿高达37人。而年龄越大的患儿康复效果越差。按他的说法,孤独症患儿如果能在更小的年龄得到确诊并进行康复训练,回归正常人群的人数比例将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