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山:一山灵秀领苏中

04.09.2019  16:43

孤山,虽不高不险不峻,却也代表了一种高度。”这是靖江人眼中的孤山。孤山,原是江中孤岛,江水夹带泥沙,在山麓渟聚成壤,并逐渐淤生出田地,形成马洲大地。正因如此,68万靖江人常将长江喻作靖江之母,将孤山喻作靖江之父。

孤山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因是长江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以下,苏中大平原唯一一座山,故名为“孤山”。

造访孤山,清晨最佳。此时,远山初醒,闲云出岫,整座山比平时添了几分禅意。绕山远观,东、北、西三面陡峭,只有南坡平缓,东西狭,南北长,像一只坐南朝北的大石狮子。旧靖江县志上称它“形如狻猊”。过去孤山上还有两处自然景观。一处是孤山西坡的石舫,巨石似船,极有妙趣;一处是仙人洞,在孤山东侧峭壁之上,传说里面有个仙婆,整天摇着金绞车,能把白棉纱纺成金纱线。可惜这两处景观都因山崩或毁损、或闭塞,只给后人留下美丽的想象。

沿着孤山南坡山路拾级而上,半途有座石坊,题额为“蹑云”,故称“蹑云坊”,意即“脚踏云雾而上”。蹑云坊是靖江现存最早的石坊,距今已近400年历史。两旁石柱刻有楹联:“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位当绝顶西湖风月定何如。”题额和楹联,都是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靖江知县手书。这副楹联气势宏大,写出了孤山峻拔秀逸的特点。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如今两侧对联早已剥蚀殆尽,只有“蹑云”二字依旧熠熠生辉。

登临山顶,此处梵音渺渺,一派静谧清幽。山巅的孤山寺,一千五百余年前的唐初,其名为正见寺,曾是苏中苏北地区香火最旺盛的寺庙之一,后因战火被毁,如今眼前的庙宇为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复建所得。着眼处皆是精雕细琢,寺庙里敲着木鱼诵经的僧人们也修养出了一身淡泊。

孤山寺后有“不孤亭”,翘角飞檐,静默地蕴蓄着山间的灵气与佛性。后山顶上有“望江楼”,观山听禅,望江揽城,其景色确实不逊于“西湖风月”。

值得一提的是,孤山寺正见广场上还刻有一百个“”字和一百个“”字,这些字均出自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和文人之手,僧人有心将它们搜集于此,注明作者及出处,让人们在寺庙游览时,领悟书法中“”与“”的真谛。

孤山秀美,清净无杂得让人心生安宁。文人雅士们登临抒怀,诗文唱和,对孤山尽情地礼赞,光载入旧县志的赞美孤山的诗,就有数十首之多。有些诗意境优美,艺术性很高,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孤山在靖江百姓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靖江民间有句谚语,叫“三月三,上孤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孤山举行庙会,靖江和周邻泰兴、如皋等地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朝山进香,人流潮涌,摩肩接踵。山下是盛大的节场,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自然少不了孤山特产“泥狗子”。艺人们在烘烤泥狗子前已钻出孔眼,烘烤后再涂上彩漆,既能吹响,又可把玩,孩子们都爱不释手。流传了数百年的孤山泥狗子制作技艺,也被列入泰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孤山聚沙成洲,成就了最早的靖江,是靖江人的根脉所系,也是马洲儿女的精神符号。如今,山脚的土地已经成为一块富庶之地,一栋栋厂房托起空调小镇的新名片新景观。面向未来,这里正不断增绿添韵,做好靓山亲山文章,打造“一山灵秀”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