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江南孤儿”南京寻亲 93岁老人找失散55年女儿
叶落归根,是多数中华儿女的情结。而有这样一批孤儿,他们在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被遗弃,又从上海、江苏等地被转移至华北一带。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当年的婴儿也成了半百老人,他们想要寻找自己的根。昨天上午,“2015梦回江南寻亲会”走到南京,200多位“江南孤儿”渴望在这里找到家人。不少南京人也赶到现场,想找回多年前不得已抛弃的亲人。
200 多名“江南孤儿”来南京寻亲
“常亚南,女,出生于1960年,右侧腰有一个黑痣”“唐建和,女,出生于1953年,肤白弱视”……昨天,在南京凤凰国际书城五楼,挂起了数条十多米长,标注着“孤儿”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的横幅。横幅上下两侧还夹着数十张“寻亲”的A4张。近百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手举着“寻亲”纸,眼睛不停地在人群中扫视。
“我们这次的孤儿来自十多个省份,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陕西、内蒙古的,都是当年国家统一从上海等地转移到这些地方的。”此次“江南孤儿”寻亲活动的组织者,今年65岁的吕顺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次来寻亲的孤儿原来都是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还有安徽、浙江等地送出去的。
“寻亲寻根不寻财,了却一生夙愿”,每张“寻亲”纸上都写着这句话。“当时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把孩子丢到大城市里是条生路。所以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只是希望再见一见自己的亲人,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她表示,这次到江苏来寻亲,经过苏州、无锡、宜兴、溧阳,南京是最后一站。
“前四场寻亲会很好,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来,也有长得相似的疑似对象,大概有20多对。但是基因鉴定,还要再等两个月,才能真正确认。”吕大姐表示,寻亲会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采集老人的血样,送检DNA。
不像其他人那样焦灼地张望,韩雪艳和张红娟这对“姐妹”,第一次碰面便不约而同地对上了号,随即紧紧相拥。
昨天在“江南孤儿”寻亲会的入口处,记者发现了一对惹眼的“姐妹花”。57岁的“姐姐”韩雪艳来自河北唐山,54岁的“妹妹”张红娟则来自江苏宜兴。两人的缘分要从前几天的宜兴寻亲会说起。“几乎每次寻亲会,我都会赶去找姐姐。”张红娟告诉记者,那天,她在寻亲会上看到一张韩雪艳的照片,当时觉得很吃惊,“这人和我长得太像了!”
当天晚上,两人便通过寻亲会取得联系,进行了视频聊天。“看着屏幕上的妹妹,我们都哭了。”韩雪艳说。“你看我们俩多像啊!”张红娟则用手把刘海掀起来,露出脑门给大家看。“脸型、眼睛和鼻子,都像神了!”大家都围着她们看。不仅如此,两姐妹的脾气和血型都是一致的。“我是O型血,她也是。我性格外向,她的性格也很开朗!”
“如果认亲成功,我就终于找到三姐了。”张红娟说,家里还有母亲、两个弟弟、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母亲当年没奶水,家里又穷,只得把姐姐送人。”而韩雪艳小的时候就听街坊邻居说,自己是被收养的,向养父母求证后,她一直有找到亲人的心愿。为此,她已经寻找了17年。
昨天上午,两人就在寻亲会的组织下,进行了DNA鉴定。不过,结果要等两个月以后才能揭晓。“至于基因鉴定,我们都不着急等结果。”韩雪艳告诉记者,寻找了17年,找到这么投缘的妹妹,“不管是不是亲生的,我们都要做亲戚,做好姐妹!”
最美“姐妹花” 不管是不是亲姐妹,都要做亲戚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在儿子的搀扶下走入现场,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她是这场寻亲会中年纪最大的,要寻找自己失散55年的女儿。她个头不高,背也驼了,颤巍巍地坐下后,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是南京六合人,从小家里穷,没给起名字,由于丈夫姓吴,村里的人都叫她吴老太太。
“我要找女儿,当时家里儿女太多,实在养不活,才送走的。”坐下后,老人反反复复就这一句话,边说边用手比划,情绪很激动。一旁站着的儿子解释:“找女儿,是母亲一直的心愿,几乎每天都要念叨。”他说,之前一直是亲戚们四处打听,这次听说南京有寻亲会,老人家执意要来,一大早从六合坐汽车赶到新街口,前后花了两个小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人共生了8个儿女,当时家里非常穷。无奈之下,1960年,她把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放到新街口附近的托儿所旁,让别人抱走了。分别前,她给女儿起名为贵英,并在襁褓里放了一张黄草纸,上面写着孩子的生辰八字。“女儿是1959年3月出生的,次年1月送走,当时只有十个月大。”说着说着,老人眼泪就要往下落——把女儿裹好放在托儿所的老虎灶旁,她亲眼看到一个冲水的老太太抱走了女儿,自己这才哭着回了家。
“贵英今年56岁了。到底长成啥样了?”寻亲会现场,老人显得很焦灼,每每看到中年妇女走过,她总要打量很长时间。她说,自己曾在女儿的右手腕上,烙下过一处黑灰疤痕,长约1公分。那是送走女儿前,她亲手烙下的。
最年长的母亲 93 岁老人赶两小时路来找女儿
组织者吕大姐 义务帮人寻亲,自己也在找妹妹
今年65岁的吕顺芳,不仅是义务帮人寻亲的志愿者,自己也是一个寻亲者。“我找妹妹已经20多年了,一直没找到。”吕顺芳表示,当时家里决定要把妹妹送走时,村里连野菜都挖光了,一家人都在啃青草,都得了病。“不送走,就要饿死了。找妹妹这么多年,有次差点以为找到了。”
原来她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河北孤儿很像,初步确认下来,双方也认了亲,亲子鉴定结果却不是一家人。“所以寻亲还是要基因鉴定,最科学,也不会造成二次伤害。”也是在找妹妹的过程中,她发现还有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从2000年起办起了寻亲会,她家的固定电话也成了全国寻亲热线。
吕顺芳还建立了吕大姐寻亲网,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寻人信息。她还要建立一个全国可资源共享的寻亲基因库。
“这批孤儿现在都五六十岁了,他们的父母年纪更大,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了,但是采集到基因,以后还是能找到兄弟姐妹。”吕大姐表示,这么多年来,吕大姐寻亲网的基因库已经有2500多位寻亲者的个人基因信息,200多对寻亲者的基因比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