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维新:草根发明家“试”出 4项国家专利

25.12.2019  03:03

  工匠名片

  姓 名:季维新

  性 别:男

  年 龄:69岁

  推荐理由:自学成才,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匠人之语:做研究要不怕试错。

  今年69岁的季维新痴迷机械研究近40年。“一种内齿轮加工系统”“三控鼠笼式汽车变速箱”……自2008年申请国家专利以来,季维新已经获得了4本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的专利证书。去年,季维新又申请了3项专利,算下来,平均一年半就能申请一项专利。

  季维新住在斜桥镇刘家半垈,曾经做过裁缝,当过司机,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对于机械的所有认识都源于自学。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家中人口众多加之上班路途较远,季维新咬咬牙花了家中大半的积蓄买了一台当时风靡的“250发动机”三轮摩托车。尽管开得很小心,但时间久了车子总会有一点毛病。当时的修车费并不便宜,为了省钱,季维新决定自己学着修车。“我上学时就对发动机比较感兴趣,修车的时候来回拆几遍,也就慢慢了解了运行原理。”季维新说,他的修车手艺在那几年修炼得不错,很多人都会向他讨教。

  自此,季维新便和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250发动机”三轮摩托车淘汰后,季维新跟着潮流购置了“750发动机”三轮摩托车。对季维新而言,新车到手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它的构造和运行原理,方便后续的保养维修。就这样,经过两款三轮摩托车的练手,季维新对发动机的原理有了更透彻熟稔的理解。当时有人购买的小型客车出故障,一直没有修好,准备闲置。季维新知道后,又花钱将车买了下来,琢磨研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将它修好。

  在一次次的拆解分析中,季维新发现齿轮在发动机等机械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便将目光转向了齿轮研究。没有合适的模具,季维新就将窗帘的齿轮拆下研究;不会画图纸,就买教材回来一遍遍地学。“刚开始画得不好,导致很多次试验结果都出错,浪费了不少时间。”季维新说,也正是一次次的失败,激励他一点点翻书、实践,直至熟练掌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季维新获得了“一种内齿轮加工系统”发明专利证书。季维新介绍,齿轮加工技术跟随科技一起不断进步,但当时市场上对于内齿轮的加工仍采用传统加工方法,特别是对于内斜齿轮的加工,采用专用的斜齿插刀在装有专用螺旋导轨的插齿机上加工。这种加工方法不仅非常繁琐,而且对于大批量加工而言效率很低,精度也不高。此外,粉末冶金方法也可以制造内齿轮,但这种方式成本高。因此,他想发明一种结构科学、实用、效率高、精度能够达标的内齿轮加工系统。季维新发明的这个系统不仅结构紧凑,而且适用范围宽,既可以作为核心件配套成熟机床构成内齿轮加工机械,也可以制造整体全新内齿轮专用加工机械。

  季维新家中的仓库,一半都被机械零件占据着。平日没事的时候,季维新都会待在那里捣鼓实验,他获得专利的产品也都是在那里完成的。为了让研究更完美,季维新也常常和专业人士讨论,哪怕样品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丝瑕疵,他都会想方设法改进。这么多专利,研究灵感从哪来?“人们都说年轻人要不惧试错,其实做研究也一样。”季维新说,他做研究实验从来不怕犯错,因为错误往往能带来新的思路。有时为了改进一个小的细节,季维新会在睡前将实验过程在脑中复盘好几次,若是灵感涌现,就会立刻起床将灵感落实为实际操作。

  尽管投入了好几万元,也获得了不少证书,但季维新至今还没有获得一分钱的回报。虽然家人都很理解他,但季维新内心依旧十分自责。季维新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设计的产品做成实物,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给家人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