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楠:20载新闻路,数不清的“第一个”
工匠名片
姓名:孔楠
性别:男
年龄:40岁
职务:靖江市广播电视台工程师、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推荐理由:20年坚守新闻事业,创造靖江电视行业多个“第一”
曾获荣誉: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泰州市首届“十行百星”、靖江市“126”宣传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对象、靖江市青年岗位能手
匠人之语: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今年是孔楠走上新闻战线的第20个年头。20年行走新闻路,他从一名电视新兵成长为单位的多面手;20年坚守新闻理想,他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动人的靖江故事。
孔楠初入电视行业时,正值视频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模拟转向数字,标清转向高清,影屏到荧屏,大屏到小屏,“线编”成了“非编”,各式新软件、新技术层出不穷。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几乎被清零,就连当年在学校堪称“惊鸿一瞥”的编控器,也在他到单位几年后就被淘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孔楠深知,电视本就是创新的产物,唯有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才能赢得观众的瞩目,才能不断焕发生机。面对种类繁多的新技术、新设备,他选择迎难而上。那段时间,只要行业里出现和电视相关的新设备、新理论书籍,他都会自掏腰包购买,无数次地翻阅理论教材,甚至是设备说明书,孔楠沉浸其中,学习、钻研、尝试,在摸索中前行,自学掌握视频拍摄新技术。
在这股钻劲的驱动下,孔楠创造了靖江广播电视台一个又一个“第一”:在非线编上制作出第一批数字节目;第一个将单反拍摄用于节目拍摄;摄制出第一批高清节目、第一个4K专题;用双机位制作出第一个立体视频;自购设备摄制第一个VR视频、第一个航拍画面……在充实自身的同时,孔楠也为单位视频摄制方面提供了先试先行的技术支撑,将学习收获总结成文,转化为人人都可借鉴、掌握的经验方法。《电视散文的画面创作》《摄像之度》《以<靖江印记>为例浅谈如何提高县级台纪录片栏目质量》等10多篇论文发表在《现代电视技术》《电视制作》等国家级期刊杂志上。
新闻的突发性、时效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在路上”,几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见过凌晨任何一个时刻的城市,摄像记者尤甚。20年间,孔楠多少次披星戴月走在采访的路上,多少次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事故现场,多少次一个人在镜头后开机、镜头前采访,多少次在编辑机房废寝忘食……所有的一切,他已经无法一一记清。专题片拍摄中,他更常常“身兼数职”,一人包揽了导演、摄像、文案、灯光、剪辑、包装等多个工种。这不仅仅是工作量的增加,更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验。
20年来,孔楠共完成电视新闻作品两千多件,专题片二百多部。数十部作品在泰州市优秀电视节目、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视节目技术质量(金帆奖)等评选中斩获重量级奖项。《亲靖乡愁缘来靖城》《走进六安》《靖江形影》等作品获得中国广电协会二三等奖;《寻访张晓寒》《芳馨流韵》等作品获得全国电视作品外宣“彩桥”奖;《文明伴我成长 我与文明同行》等公益广告获得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优秀奖。一批批新同事在他细心的“传、帮、带”下,成长为广电事业的新生动力,并在省市优秀电视节目评比中屡创佳绩。
“妙手著文章”的同时,孔楠也始终不忘“铁肩担道义”的媒体责任。作为泰州市第五届人大代表,采访中,孔楠发现老年人尤其是拆迁后的老年人生活单一,缺少必要的文化引导。结合采访收集到的素材,他提出了《关于老年大学增设校外办学点的建议》;在看到城市流浪宠物缺乏有效安置,不利于文明城市建设,也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时,他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市流浪狗(猫)管理的建议》。近年来,无人机发展如火如荼,但各种隐患也随之增加。他就“如何科学化管理微小无人机”“如何促进民用无人机良性发展”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