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淮安农民的奋斗幸福路
新华网南京1月22日电(韩笑/文 贾玥/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人杰地灵、物产富饶的淮安,有一群朴实的农民,他们或是代代传承,土中“掘金”,耕种出了一片丰收景象;或是聚沙成塔,团结一致共创美好生活;或是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农村产业……他们都是普通平凡的农民,却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出来了一条幸福之路。
三代“女掌门”:开拓、扩展、创新,三代人的种植致富经
30年前,淮安市淮阴区棉花庄镇军田村的农民党员刘桂兰,响应号召,在村里率先种起了辣椒。在当时,不论是村民还是家人,都对她的决定提出了质疑。刘桂兰撂下狠话“要么苦个名,要么苦座坟”,一头扎进了辣椒的种植里。
这个决定,从此开启了刘桂兰祖孙三代的传奇创业路。30年间,祖孙三人相继创办了绿源辣椒种植合作社、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幸福快车”家庭农场,通过进行辣椒制种、果蔬大棚和生态采摘等项目,带动了当地近千农民脱贫致富。
李建梅(左)、金婷婷(中)、刘桂兰(右)展示自家出产的草莓
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刘桂兰,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是绿源辣椒种植合作社的创始人。从1987年搞辣椒制种开始,每个新品种的研发,都经过了刘桂兰上千次的组合比对。耗时最长的“绿源三号”,她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培育出来。刘桂兰培育出来十余个新品种辣椒,畅销19个省份。如今的她已有大棚500余亩,其中保护地种植优质辣椒350亩,实现制种、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规模化产销方式,每年实现利润50多万元。
刘桂兰的女儿李建梅,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二代掌门人”,也是现在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1990年,李建梅高中毕业回到了军田村,跟随母亲一起,走上了农业生产的道路。传承了母亲辣椒制种的手艺,李建梅成为了辣椒种植合作社的中坚力量,但她同时也逐渐感受到,单一的辣椒种植很难继续扩大规模。2009年,李建梅外出“取经”回来后,带回了西瓜的种植技术。她成立了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试种了300亩西瓜,个大味甜,深受欢迎,“武梅西瓜”成为了当地的“名牌”,每天要卖掉10万多斤。为了保证果蔬产品的无公害,合作社购置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相关仪器和设备,设立了检测室,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绿色、健康。2017年,合作社生产出的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在李建梅的发展下,如今,武梅果蔬种植合作社的规模已经扩大到800多亩,带动了周边七十多户低收入农户用土地入股。
刘桂兰的外孙女、李建梅的女儿金婷婷,从小学习跆拳道,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她毅然放弃自己的运动生涯,从外婆和母亲的手中拿过了“接力棒”,成为了第三代掌门人,继续带领周边人发家致富。这个90后的姑娘,给这个家庭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多新的理念。金婷婷说,比起外婆和母亲,她更想种得更“精”一些。2012年,金婷婷自己的“幸福快车”家庭农场建立,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上。打造果蔬品牌、与经销商谈合作、开展果蔬采摘业务、带领村民试水电商……2017上半年,金婷婷的农场就实现利润20多万元。“以后还想把我的产品卖到外国去”,说到未来的发展,敢想敢干的金婷婷有着和外婆、母亲不同的规划。
刘老庄村:集中力量办大事 红色老村焕新颜
过去的这片土地,写下过刘老庄八十二勇士与日寇浴血奋战、英勇殉国的壮歌;后来的这座村庄,村庄零散、废沟废塘遍布、环境脏乱差,一度陷入村集体经济欠债7.8万元,村民收入年平均3000余元的贫困局面;如今依然在这里,统一的5层高标准住宅楼、居民医院实施医疗补贴、自办幼儿园全部免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同时还获得“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计划生育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创造的“奇迹”让人忍不住“点赞”。
2009年,新任村干部上任后,面对村内的各种问题,决议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拆除村内36个老庄台,填平58个废沟废塘,刘老庄村新增了耕地面积1280多亩。村委借助市场化运作和城乡挂钩、占补平衡及政府奖励等方式,筹集资金1.4亿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77000平方米的共20幢5层的高标准住宅楼,取名“红色家园”,附设健身广场、公共绿地、幼儿园、卫生室等配套设施。2011年6月,588户农民集体搬进一流的智能化小区,“农民”变成了“市民”。
刘老庄村“三农双创大学”
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后,全村土地全部都流转出去,原来分散的农田,集中起来,摇身变成了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体公司,“农村”成为了“农场”。村民不但能够获得了流转出去的租金,还同时具有了“工人”的身份,通过在家庭农场合作社、村工厂等工作来获得“薪金”。“80后”朱海兵夫妻,2009年得知故乡的土地流转政策,放弃了在南京市年薪20万的稳定工作,成为了第一户回乡创业的人家。5年间,40亩的葡萄园变成了500余亩,年收入在100-150万元左右。朱海兵的葡萄园带动了50余60岁以上的村民直接就业,每人月薪都在2500左右。77岁的村民葛从义表示,他和老伴两个人的土地流转租金和在葡萄园等农场做工的薪金加起来,一年的收入超过两万元,是八九年前的十几倍。同时,刘老庄村村干部大力推进对农业创新、农民创业项目的支持。在刘老庄村“三农双创大学”大楼内,刘老庄村党支部书记朱林介绍,目前,村内共有28家年收入超过100万的“生产大户”。村委每周都会请这些“大户”为村民进行创业经验分享与培训。
同时,刘老庄村注重立足红色优势,不断推进家园旅游化。依托八十二烈士陵园这一红色旅游资源,除了日常对党员、对村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外,刘老庄村还着力打造功能集聚的红色旅游景点。据村支书朱林介绍,下一步,刘老庄村将把红色旅游景点与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打造国家级生态村,促使高效农业向绿色园艺观光休闲农业转移,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越闸村:找准特色,错位发展谋出路
越闸村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地处淮安市的最南端,紧连洪泽湖。相传,洪泽湖的守护神“九牛二虎一只鸡”的最后一只“铁牛”,就在越闸村的位置,守护着这一方土地的安宁,这也是越闸村“古庄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名称的由来。
越闸村“古庄牛”园区
2013年,通过土地流转的政策,越闸村着眼大局,以“淮河新洲头,魅力古庄牛”为定位,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开启了占地面积1600亩的古庄牛生态农业项目。千亩花海、千亩采摘园、千亩水乡……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越闸村获得了2017年“江苏最美乡村”的称号。
在各地农村都在积极转型谋发展的今天,农业休闲旅游项目也随处可见。对于“古庄牛”的发展定位,越闸村有着独到的见解。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党委书记吴清扬介绍,越闸村的“古庄牛”项目实施错位发展的战略,注重具有地方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
“古庄牛”特在何处?园区在布景时,时刻注意体现“牛”这一主题。稻草扎成的牛及各类动物图案,石头上的3D画也是牛的形象,民宿外墙上以牛为主题的墙绘,都彰显着“古庄牛”的特色。创新娱乐项目,除了以葡萄、草莓为鱼饵开展的特色垂钓等项目之外,“古庄牛”更是开启了淮安市首架观光直升机的先河,游客可以乘坐直升机,俯瞰洪泽湖美景。为了避免产业结构单一,“古庄牛”的项目布局,让游客一年四季来到园区都有景可赏:春日桃花盛开,千亩花海景色宜人;夏天葡萄成熟,园区的林木成为了市民的避暑胜地;秋季千亩果林,一派丰收美景;而现在冬季正是草莓上市的季节,摘草莓、品草莓成为了“古庄牛”最主要的娱乐项目。越闸村村委会主任左立新介绍,村里出产的红颜、宁玉等品种草莓受到外界的广泛好评,除了游客采摘以外,草莓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也十分火爆,最多一天能卖出一千斤草莓。为了更好地销售农副产品,园区也有自己的配送车辆,淮安市内的草莓订单可以做到“上午下单,下午送达”。
越闸村古庄牛生态农业项目良好的运行情况,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在园区工作的工资以外,每年公司盈利利润的30%,还会作为分红分给每家每户。项目运行五年来,村民人均收入已由原来的8200元增加到了17000元。63岁的村民刘永远说,他退休后在园区负责管理草莓大棚,已经是第四年了。现在除了每亩土地1200的租金以外,每月还能拿到3000元工资,年终还能参加分红。他说:“我的家人都在园区工作,比自己种地合算多了。”
针对越闸村今后的发展,村委会主任左立新说,下一步,越闸村将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同时进一步推进民宿项目的发展。他介绍,将通过打造“一天半”的游览时长,让游客能够留下来住一晚,充分享受农村慢生活的方式,能够深刻感受越闸村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