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该如何看待用户评论
【开栏的话】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传媒业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下,关注并分析国际新闻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对国内从业者会有所启发。著名传媒学者孙志刚博士长期在美国从事新闻研究,他的科研领域和兴趣包括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转型、媒体产业经营模式、社会资本和大众传播的关系、健康传播、政治传播以及实证研究方法。《传媒周刊》特约孙志刚开辟专栏《新闻新说法》,综合观察国外传媒业改革发展,以期为国内媒体的升级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志刚 原为美国唐纳德·W·雷诺玆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2007~2014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2000~2014年),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特聘教授和浙江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在《大众传媒与社会》《健康传播期刊》《报纸研究学刊》《亚洲传媒学刊》和《新闻与大众传媒季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担任《大众传媒与社会》《健康传播期刊》和《新闻与大众传媒季刊》等核心期刊的论文评审员。
对媒体来说,用户在数字平台上的评论到底重不重要?
2014年12月初,路透社和美国新媒体Recode网站相继关闭了自己网站上的用户评论功能。同时,英国的《本周》周刊宣布,从2015年起该网站上的用户评论平台也将关闭。他们的理由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公众转向社交媒体,媒体的数字平台(比如网站)已不再是用户评论的主要场所,且一些匿名用户在平台上使用非建设性和不文明的语言,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用户想进行正常会话、互动或评论的积极性。
2015年2月,《纽约时报》则做出了与以上媒体截然不同的决定:在2015年夏季末,该报将把目前平均每天允许用户评论的20条~23条新闻内容增加一倍,给公众更多的评论机会。《纽约时报》的社区编辑Bassey Etim在接受该报公共编辑的询问时表示,用户在媒体的数字平台上的评论是报纸的荣幸,并称那些愿意与媒体及其他用户互动和评论的用户为“用户里的名人们”。
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决定体现的是,媒体组织的管理部门对用户评论管理的不同理念和态度。换言之,对媒体来说,用户在媒体的数字平台上(如网站、手机APP等)的评论究竟有多么重要?媒体是应该将它们看作是新闻内容的一部分,还是无新闻价值的文字堆砌?
在过去的25年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的媒体从业人员把内容的重要性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内容为王是当今媒体行业里的热门词之一。同时,新媒体的个性化、互动性和参与性又赋予了用户在关注、选择和发言等方面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权利。再者,近年来社交平台愈来愈成为公众关注和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新媒体所带来的这些变化迫使媒体从业人员重新思考新闻的核心价值观、新闻采编和生产的过程、受众的重要性,探索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以及连接受众和社区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转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西方传统媒体,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和英国的《卫报》,不仅能够做到在新媒体环境下坚持做好新闻和高质量的内容,而且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如何从用户评论和媒体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新闻价值和挖掘新的新闻题材。比如,在积极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同时,《纽约时报》鼓励自己的资深记者或编辑在社交平台上举办“问与答”,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连线其他编辑)直接回答公众的问题和解释他们的疑问。这种看似简单而具体的做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媒体建立和获得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卫报》能够比较成功地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向公众开放,并将新闻采编的过程最大程度地透明化。开放式新闻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将新闻报道的刊登看作是新闻生命的开始,把谷歌、脸书、推特和其他社交平台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媒体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承认其他媒体和非新闻生产者也能生产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抱着学习的态度从与受众的互动中挖掘更多的新闻和寻求更多的会话与合作的机会。
随着媒体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社交媒体在未来新闻采编、组织和传播的重要性逐渐被媒体认识,是否允许和如何管理用户将继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现实中,做好对用户评论的管理工作并非易事,它需要媒体付出相当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美国媒体的实践提醒我们,媒体如何看待用户评论实际上是媒体在今天和未来如何认识新媒体、内容和受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媒体往往能够从新的新闻生产理念和方式、连接受众和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弘扬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等角度去看待用户评论管理,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用户评论管理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径。
简单地关闭媒体在数字平台上的用户评论功能不是明智的做法。这种做法将用户与媒体有关新闻内容的互动、参与和更多的潜能拱手让给社交平台,一方面会让媒体失去直接连接受众的宝贵机会,另一方面让受众感到他们的评论不值得媒体去关注。尤其在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受众的忠诚和信任的今天,关闭媒体平台上的评论功能和不再允许用户评论对媒体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