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需配齐四大装备(新媒观察)
没有技术先机的传统媒体,靠什么参与这场融合赛跑?如何去融合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融合?对传统媒体来说,推动融合发展,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数据是驱动,用户是中心
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正成为全球媒体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日前,笔者参观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谷歌、脸谱、IBM等公司,深切感受到高科技公司通过新技术改变人们获取、传播信息方式的野心,感受到传统媒体从惊慌应对到潜心转型、推进融合的坚持。然而,一个显著的区别是,高科技公司都在谈论将如何改变世界,传统媒体都在讲述如何适应改变中的世界。
没有技术先机的传统媒体,靠什么参与这场融合赛跑?如何去融合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融合?综观当前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四个要素是关键,产品、技术、数据和用户。对传统媒体来说,推动融合发展也要牢牢抓住这四个要素:内容是根本,技术是支撑,数据是驱动,用户是中心。
新技术可以让一流的内容更好地传播,但不可能将二流的内容变为一流。
《华尔街日报》认为,这些年其融合转型初见成效,主要因为全球化、专业化、数字化三方面做得突出。这也被该报视为未来融合发展的核心战略。而这三点显然都是对如何做出更优质内容提出的要求。
事实上,传统媒体推进媒体融合,最怕的是邯郸学步,新媒体的特长没有学到位,自己内容的优势却丢掉了。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坚持内容为根本还有更大的意义。这能避免在盲目追赶中迷失自己,沉浸于赶路的热闹,却忘了应该坚守的方向与目标。主流媒体守不住内容底线,不仅会失去竞争的根本,而且也无法完成主流媒体的职责。
传统媒体推动融合发展,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以技术为支撑,就是要紧紧抓住两端——“云端”和“终端”。
在美国硅谷,大大小小科技公司的精力主要分布在两端:“云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研究;“终端”,包括可穿戴设备、无人汽车、家用机器人等的开发。这提醒传统媒体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网站、搜索、二维码、微博、微信、客户端、H5等这些浅层应用上。
如今,新技术帮助人们前所未有地延伸了自己的感官能力,媒体连接世界的通道作用已越来越弱化。通过借助新技术,提供更丰富贴近的内容,更好地满足人们已被大大拓展的感官需求,重建连接世界的通道作用,才是媒体用好技术支撑的应有之义。
当前,数据正在成为驱动发展的重要资源。有媒体形容大数据“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更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
近年来,大数据领域的国际主流观点正逐步从重技术的数字革命向重数据的数据革命转变。对传统媒体来说,数据首先可以拓展新闻报道的内容。《华尔街日报》专门成立了100余人的数据挖掘和视觉呈现团队,从大量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联系、规律或是苗头,用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受众,很受欢迎。
目前,国内媒体对于数据的应用还比较原始粗放,往往简单把数据割裂成静止的数字,把数据最核心宝贵的内在关联,和其中可能蕴藏的规律或趋势意义舍弃掉了。
推进媒体融合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户至上。要以用户为中心,在服务用户中引导用户。
谷歌凭借无可比拟的用户访问量,霸占着全球每年线上广告收入的1/3。脸谱也依靠每月高达14.4亿的活跃用户和超过12亿的移动端活跃用户,坐收每月10多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在国内,截至2014年末,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15亿,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账户达5亿,腾讯绑定银行卡账户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账户超过1亿。腾讯2014年总营收达789亿元人民币。
用户不仅带来高收益,还带来话语权。无论国内国外,这些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民意、民声、民情的观察站和舆论的集散地,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传统媒体推进融合发展,也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以用户为中心没有什么捷径,传统媒体要习惯并乐于面对用户,而不能叶公好龙,嘴上把用户捧得很高,行动上我行我素,甚至对用户排山倒海的、挑剔的反馈感到厌烦和畏惧。这样才能真正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偏好,将自己的新闻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这既是互联网思维,也是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