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兵组“小鬼班”守住“关键一小时”

22.08.2015  23:10

  1942年冬,日寇对我淮北苏皖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决定性的战斗发生在今泗洪的朱家岗。在这洪泽湖西畔的广袤田野中,新四军4师9旅26团坚守到最后一刻。十几个小时后,敌人不仅没有“吃掉”新四军,反而被消耗殆尽,整个“扫荡”也迅速萎缩,宣告失败。

  孤军留守:这注定是一场高伤亡的防御战

  26团此次任务比较特殊。进行“扫荡”的敌人迅速合围,这支部队受命留下来在“内线”作战,掩护主力部队转移。12月9日晚26团进驻朱家岗,日军金子联队3个大队加上少量伪军共1500余人紧随而至。10日拂晓,26团已在朱家岗被包围。团长罗应怀定下方针:坚守阵地,战到天黑,等待援军,待机歼敌。

  日伪从朱家岗的曹圩北面交通沟、张庄大院、曹圩东南门三处进攻,每一处都是残酷的阵地争夺战。我们先看交通沟,战士们击退上百名日军的三次冲锋。敌人调头向交通沟东端冲去,战线距团部驻地仅几十米,罗应怀直接上前线与战士们并肩战斗,但不幸负伤,战线也被突破。危急关头,一个班赶来支援机枪齐射将几十名日军击毙。双方不断向阵地增兵,日军又向阵地射出几百枚炮弹,发起多次冲锋。时至中午,敌人终于被挡住,而我增援的战士只剩下2人!

  张庄大院战斗就更激烈了。100多名日军冲向大院,新四军机枪、手榴弹同时击向敌群,30多名日军应声倒下。敌人紧接着又炮轰、火攻,趁势冲入院中。新四军战士舞起大刀片与敌人展开肉搏,将一日军小队长砍死,敌人又渐渐退下。

  惨烈一幕:“小鬼班”战到最后一人等来增援

  再看曹圩东南门阵地,这里是朱家岗防御战的关键。150名日军成群猛冲,战士们两个小时内打退敌人3次冲锋,连仅有的预备队——“小鬼班”12名娃娃兵也投入了战斗。

  他们年龄在14至16岁之间,大多数是淮北根据地穷苦农民的孩子,有的父母被日寇杀害成了孤儿,后来参加了新四军,被单独编为一个班,被战士们称为“小鬼班”。这些初中生年龄的孩子,本来要送往后方上学,但还未启程,遇上日寇扫荡。

  现在,娃娃兵成为砥柱。下午2点,敌人发起最后一次冲击,小鬼班凭借屋舍、壕沟同敌人厮杀,同时推着2辆大车作为“土坦克”进出冲杀,最后大车被子弹打得像蜂窝一样。后人曾描写这一场面——豁大刀来回染血,破牛车进出饮弹。

  从早晨到下午3点,150多名日军向东南门发起10次以上进攻,却未能进圩门一步。12名小战士攻守十进十出,坚守6小时,歼敌100余人。而小鬼班也只剩下了1个人。仅过了一个小时,援军来了。新四军骑兵团发起冲锋,敌人开始溃逃。

  浩荡胸襟:我军民收殓日军尸体,葬在陵园一角

  10日晚上10点,漫长的朱家岗战斗宣告结束。该战击毙日军280名,26团1营教导员吴承祖、2营4连副连长尹作新等73名新四军指战员牺牲,团长罗应怀、2营营长张立业等68人负伤。战士付出鲜血与牺牲,成功保卫了我淮北苏皖边区,敌人的“扫荡”被粉碎。这是一场以勇气获得的胜利,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评价此战,“统观敌我态势,大为悬殊。我军既属劣势,且亦处于被动地位,以数量论则以少御众,以武器论则以弱敌强……中华男儿革命斗士之英雄气慨表露无遗,终使寇贼胆寒,丑类气馁,弃械遗尸而仓惶溃逃矣。

  淮北抗日军民于1943年10月10日修建了朱家岗烈士陵园,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鲜为人知的是,战斗结束后,淮北抗日军民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将日军仓皇撤逃丢下的13具尸体收殓埋葬(现葬点位于陵园东南一角)。敌我双方的阵亡者共葬同一墓地,在世界墓园史中绝无仅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朴实善良的本性。淮北抗日军民才以宽容之心,给阵亡的日本士兵留下他们用枪炮绝对不可能得到的“葬身之地”。

  同时,由日籍人员组成的“日本反战同盟”淮北支部竖立一座用日文刻有“日本阵亡将兵之墓”的墓碑,并用日文写道:

  日军千余名和新四军作战后,1942年12月10日冬,小队长以下13名令人惋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告别了父母妻子而长眠于草根之上。新四军把死者尸体给予埋葬,这表明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及日本军部和大资本家谋私利为目的的一个罪证。

  淮北日本反战同盟支部

  昭和十八年十月十日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