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炜平:在取舍中跋涉公益人生
有些事,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是2013年的盛夏,他和妻子坐在房间的凉席上,感觉身下是滚烫的铁板,三天没好好吃一口饭的两个人,满头满身的汗,终于做了决定:关店,救协会。
“走上这条路,就是不停地取舍,我要顾这700多个会员,要顾一年几千个活动,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哪怕是为此负债。”33岁的姚炜平回望十年公益路,已经淡然。
叛逆男孩的成长
姚炜平的成长很普通,打临工的父母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却鲜有精力管教他的学业。他记得小学老师语重心长说:“以后在路边摆个摊修修自行车,倒是个好交易。”这个不谙世事的叛逆男孩高中毕业后,就踏入了社会。他学过汽修,开过出租车,进车间当过学徒工,出厂后开了家网店卖车贴,也咬咬牙自学拿到了导游证,当了两年导游。
在这个毛头小子看来,一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2001年,18岁的姚炜平偶遇献血车,针头扎入静脉的一瞬,殷红的血液流向血袋,他笑得像个孩子。姚炜平说,那时候只在想,可以帮助别人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从此以往,半年献一次血,是规矩。但很显然,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他写了份无偿献血倡议书,号召众人参与,没想到很快就有20多人响应,加入了无偿献血行列。
“我觉得这事太有意义了,就很想建一个公益性社会团体。”姚炜平说,他很快听到了质疑声,他特意给团体取名叫“179”,谐音是“一起走”,希望用实际行动赢得更多人理解。他在网上发出一份千字倡议书,号召大家关注靖江的公益事业。2007年7月,“179志愿者之家”成立。
关店,救协会!
起初,姚炜平对公益很陌生,他做的很多事,几乎是靠本能。刚成立时,大家带着布鞋、蚊香等,到敬老院送给孤寡老人,为他们打扫房间。此后,每个周末他们都在敬老院度过。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姚炜平奔赴汶川,参加抗震救灾。回来时,满脸胡渣、浑身黝黑的他,眼神更坚毅。他辞去工作,没日没夜建章立制,制定了奖惩条例、成员守则,并将成员分成敬老、环保文明两个组,规定每个星期活动一次,每个月开一次例会。
6年、300余人、300余次活动……到2013年,这些数字记录着“179”的成长轨迹,也是姚炜平的成长故事。
就在这一年,他拿出了积蓄的3万元,跟朋友借了12万元,给妻子开了家培训中心,自己开了家快餐店。“公益不赚钱啊,我总得生存。”他准备靠创业维持家庭的开支。
“会长,协会出问题了……”就在两家店开业后一个月,他突然接到消息,协会里部分会员理念有分歧,私自在外搞活动,还建立了小群准备单飞。这个节骨眼,他要去解决协会的内部问题,就不可能有时间顾及店内的生意,他和妻子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那几天正是三伏天,他们日夜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想了无数种解决方案,始终找不到两全的出口。“算了,关店吧,店没了我们可以再开,欠债了我们可以慢慢还,协会没有了,这么多兄弟姐妹离开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三天后,不吃不喝的姚炜平已经形容枯槁,但说这话时,似乎找回了力气。妻子徐君没有说话,点点头,支持他。
打破公益瓶颈
179志愿者在靖江很受肯定,但姚炜平心里总觉得,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期,无法突破。“我们的服务项目太单一,不专业!”他深知问题所在,苦苦求索。2013年,他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那次在桃园路的活动现场,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授孙飞是当天的志愿者之一,他回靖江探亲,无意间听说“179”,特意来参与感受。姚炜平如获至宝,他给了孙飞10个志愿者,请他带领志愿者现场做志愿服务。他看着孙飞带着志愿者和老人围成一个圈,做互相模仿动作的游戏,大声自我介绍活跃气氛,最后老年人们竟然完全放开了,手舞足蹈玩嗨了。“我太惊讶了,我们平时和老人聊天,顶多问奶奶吃了没,爷爷最近身体怎么样?”姚炜平说,这种关怀太表面化了,无法走到老年人心里去。
“必须要专业!”他瞬间找准了关键点。2014年,他开始在协会选拔20余名骨干会员,集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类的书籍、视频,当年,就有14人通过了国家组织的社会工作职业认证。姚炜平说,这得花不少钱,每个人买教材、报名等各种费用,就得上千元,大家都自费承担了。
转型做专业社工
2015年,靖江市行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这是泰州第一家非盈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心从协会中精挑细选,聘请了4名持证的社工。
“我们为各种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姚炜平说,很多单位一开始都不适应,觉得搞个活动很简单,看他们一本本项目书翻出来,目瞪口呆。如今,他们在手操作着几个社工项目,涉及青少年犯罪、儿童安全等课题,希望从专业的角度,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姚炜平说,中心运行一年了,项目仍然不是很平稳,很多单位不太能接受为服务买单。“既然是聘请社工,就得发工资呀!”他算了算,一年四个人的工资和保险,得16万元,每次到发工资他就发愁,都是差一点就不够,紧巴巴地过日子。
“他忙得很,每天都是早上7:00起来,凌晨2:00睡觉,接送小孩、烧午饭是生活琐事,其他都花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东奔西走和合作单位对接,思考人生……”面对记者的提问,妻子徐君有些无奈地报出姚炜平的时间表。
这个骑着摩托车满靖江奔的男子,背着还没还清的债,扛着一个700个会员的志愿者协会和一个社工中心的所有事务,竟然比十年前略胖了。“可能想得太多,肿了吧!”他一笑,还是十年前淳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