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聚焦老龄化 让更多老人不离社区享晚年

10.02.2017  12:11

      截至去年底,江苏省共有1719万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的22.1%。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突出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根据中国人的传统,95%以上的老年人还是要居家养老。现在的居家养老,既让老人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又享受送上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

        民盟省委常委、泰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董琴说, “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加速发展。建议搭建制度框架,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出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虚拟养老以及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医养融合等意见,构建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铜山区区长刘广民说,到2020年铜山老年人口预计达28万,老年人口比例接近20%。当地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服务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发展格局。全区现有公办养老服务中心24所,民办养老机构16所,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97个,共有床位8196张。

        去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94%、83%、75%。全年完成新建112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5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今年全省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让老人离家不离社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破制度藩篱促医养融合

        养老机构“养老不治病”,医疗机构“治病不养老”,如何破解医疗和养老体系之间的壁垒?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无锡市委副主委韩晓枫呼吁,构建医养融合新生态。

        “促进医养融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侯学元说,江苏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约为24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5%左右。要站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优化政策设计,打破制度藩篱,创新医养融合模式,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制度衔接、资源共享、服务相融。

        韩晓枫建议,加快制订出台《护理法》《护理保险法》和《医养融合促进条例》,明确医养融合机构建设标准与准入退出机制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扶持政策及奖惩措施,在法律层面保护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权益,明确医养融合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要进一步支持养老护理院的建设。”致公党徐州市委主委、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汪云甲说,护理院既能养又可医。目前徐州具有一级医疗资质的养老护理院有3家,可接收失能、失智、半失能等人员,向其提供医疗护理、饮食起居等服务。

        省政协委员、常州市武进区副区长陆雅芬建议,强化政府引导,可通过PPP模式,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以公建民营等方式新建运营养老机构;完善政府扶持方式,变“补床位”为“补人头”,变补建设资金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补运营资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产业。

        今年印发的《江苏省“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医养融合的目标和任务。在重点环节政策设计上,抓住医养融合的关键点——护理保险,通过保险政策的介入,为老年人接受长期的、制度化的医养融合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我省正在总结推广南通建立基本照护保险制度的经验,力争在更多地区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加快建立农村养老机构

        农村养老是社会养老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刘广民说,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空巢老人增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城镇,重视农村养老势在必行。

        省政协委员、圣和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说,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工作,农村有许多老年人长年独居。建议加快建立农村托老机构,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推动部分家庭养老向机构养老转移,推动机构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养老延伸,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必然趋势。” 致公党江苏省委在一项集体提案中建议。

        省政协委员、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沈永明说,据媒体报道,有的老人因孤独而拨打110找民警“陪聊”,有的老人将子女告上法庭,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不可忽视,应完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机制,给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送去阳光。省政协委员李南建议,将老年人精神需求关怀纳入公共产品服务范畴。

        “老漂族”异地养老需要更多关爱。民进江苏省委在提案中建议,全面实行异地医疗和医保结算。针对没有退休金的“老漂族”,由国家统筹安排,划拨专项资金到其居住地区。(宋金萍)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