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改革工作综述:激发妇女群众工作的不竭动力
以革新突破瓶颈,用创新激发活力。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妇联改革方案》。此后,全国妇联出台90多个配套文件,使改革措施清晰具体。各省区市妇联改革方案全部印发实施,推动改革遍及各地。
这场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为目标的妇联改革,呼应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要求,从薄弱处着手,敢于啃“硬骨头”,持续不断推进,妇女群众工作的活力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当好“娘家人”
对河南省漯河市的高水霞来说,2017年5月很难忘。那时,一场暴雨使她辛苦种植的近400亩绿叶包菜大量开裂,正当她为包菜销售一筹莫展的时候,与她联系的“娘家人”——当地妇联干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短短7天时间里发动爱心人士认捐认购,高水霞终于渡过了难关。
高水霞是妇联干部直接联系妇女群众制度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改革中,通过机关干部定期下基层、入户结对、参与扶贫接力等多种方式,县以上妇联建立基层联系点15万多个,各级妇联干部直接联系妇女群众1.6亿多人,为妇女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把“娘家人”的温暖关爱送到妇女群众身边。
同时,妇联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更加注重创新途径、简化程序,让普通群众喜欢参与、便于参与。
2015年起,全国妇联开放全国三八红旗手社会自荐通道,吸引数百名符合条件的优秀女性投递申报材料。借助这一通道,严金秀等75名女性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各地妇联纷纷敞开“大门”,以社会化方式开展三八红旗手评选、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
“以往从没想过中国女性的最高荣誉也可以属于自己,既惊喜又自豪。”从事隧道技术研究工作的严金秀说。
织密“一张网”
妇联组织的根基在基层。
过去,受制于各种条件,农村和城市社区妇代会长期处于“一间房子一个牌、一张桌子半个人”的状况,力量薄弱、手段短缺。
在全国妇联推动下,各地妇联秉持“怎么有利于做好妇女群众工作,就怎么建组织”的原则,不断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在农村和社区,妇委会改妇联已实现全覆盖;在“两新”组织,妇联像雨后春笋般成立;在商业楼宇、专业市场……越来越多的妇联组织触手可及。
在“会改联”基础上,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妇联组织,填补覆盖“盲区”——
上海市金山区针对新业态、新群体较多的情况,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妇联;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在外来务工妇女聚集地建起流动妇联;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在毛织贸易中心建立妇联;四川省成都市一些海归女性创业者建立了“创女时代”妇联;浙江省舟山市加强女性社会组织建设,汇聚妇女群众2万余人……
阵地拓展了,工作力量必须跟上。各地把热心妇女工作且有能力的女性吸纳为妇联执委,全国仅乡、村两级就有妇联执委770多万人。
各地还纷纷想妙招、建载体,使执委们从以往的“表决者”变成“办事人”,让改革后的基层妇联由过去的“单兵作战”变为“团队作业”。
做大“朋友圈”
巩固加强基层妇联组织,打通了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网上妇联的创新发展,则贯通了互联网时代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网上“生命线”。
近年来,各级妇联从零起步,建立了近8000个新媒体平台、90多万个微信工作群和女性联系群,地市以上妇联全部开通官方微信,形成融工作、联系、服务为一体的“指尖上的妇联”。“江苏省妇联Women+在你身边云”入驻12类3.5万多个妇联组织和各类女性社会组织,为女性打造了“24小时不掉线”的“网上之家”。
由于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网上妇联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大大提高。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益家易”掌上妇女之家整合多种资源,将性别平等建设、妇女保护、儿童保护、婚姻家庭建设等妇联组织功能同步延伸到线上,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对接。
山西省吕梁市妇联成立“吕梁护工网上妇联”,通过网络把在外务工的5000多名吕梁籍妇女联系起来,为她们提供家乡信息、心理疏导等服务,让她们随时感受家的温暖。
甘肃省庆阳市妇联建立1600多个微信服务群,在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和有求职需求的女性之间架设“桥梁”,并同步开展家政服务等培训。
……
观念在更新,能力在提升。各级妇联下大力气开展互联网业务培训,全系统开展网上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效提升。“互联网视角的引入,使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明白了新媒体工作应该怎么做。”参加全国妇联网络及新媒体工作专题培训的江西省妇联新媒体编辑周婷说。
革新之力,重在持久。妇联改革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激发妇女群众工作的深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