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东县道路旅客运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4.11.2014  12:5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加快道路旅客运输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就如东县而言,加快推进道路旅客运输发展,是践行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行有所乘”的民生项目,既必须更紧迫。

一、目前现状
(一)城乡客运
县内客运:客运线路30条,其中:城市公交线路6条,投入23辆公交型中客,使用LNG新能源22辆(除801路1辆),客位数1131座,日发班次124对;城镇客运线路21条,起点均为县城掘港,辐射14个镇(区),投入67辆中型客车,3008座,日发班次250对;镇村公交线路8条,客位数136客,日发班次49对。经实地调研,目前尚有72个行政村未能实际意义上通班车。
县际以上客运:县际线路14条34辆(LNG客车23辆),全部公车公营;市际线路18条22辆,公车公营率85%;省际线路10条13辆,公车公营率46%;旅游客运车辆29辆,挂靠经营。(公司经营率,省市要求:县际100%、市际85%,省际60%、旅游客运70%).

(二)基础设施
目前全县共有中心客运站1个、农村客运站6个,分别是掘港中心客运站、兵房客运站、岔河客运站、马塘客运站、拼茶客运站、河口客运站、小洋口客运站,其中小洋口客运站于今年6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掘港中心客运站、马塘客运站、岔河客运站、拼茶客运站已不能满足出行需求,丰利、洋口港还没有客运站。2013年6月岔河客运站建设正式启动,目前初步设计基本完成;洋口港客运站施工单位已进场;县城中心客运站项目征地基本结束,建设规模为3个亿,11月份进行房屋征收签约。2012年底,撤除了原有破损严重的城乡客运站亭、牌,新建了864只客运站牌,城区还先后新建了72座城市公交站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三)客运企业。2012年底推进县内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时,按照“经营主体单一、经营成份多元”的思路,将原来经营县内城乡客运一体化3家企业整合为1家 “如东飞鹤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通过优化整合资源,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使县内客运向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高效化转变。县际以上班线客运企业1家,为南通汽运集团如东分公司;旅游客运企业1家,为南通南黄海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出租客运企业4家,出租汽车206辆。

(四)财政补贴。除国家对城乡道路客运成品油价格补助外,县财政对县内客运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给予定额补贴:城市公交每车每年25万元补贴,城镇客运每车每年5万元补贴、镇村公交每车每年12万元补贴。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2年底,如东县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后,安全保障、服务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周边县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进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历史欠账较多,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如东县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农村客运站,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老化、管理力量薄弱、缺乏综合服务功能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LNG加气站如东目前只有1处,数量严重不足,且距离较远,加气不方便。虽然燃料价格低,但没有节约企业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车辆调度使用。农路农桥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有路无桥、宽路窄桥、断头路等现象在各镇(区)仍不同程度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二)出行习惯落后,发展环境还不够理想。如东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属于交通末稍,城市框架小,道路窄,人口结构以本地为主,流动人口较少,城乡居民习惯以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等为出行工具,加之受人力三轮车、“黑车”的冲击,城乡客运县内班线规模、效益都得不到保障,陷入了“客源减少-效益下降-减车降亏-间隔拉长-客源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怪圈。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还不尽人意。由于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过程中,考虑到平稳过渡的因素,加上大型客车驾驶员资源较少,原承包经营的驾驶员基本上都转化为公司员工,部分驾驶员素质不高,没有站在乘客角度做好服务,作风较为散漫。出租车客运经营模式落后,企业管理力度薄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规范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四)现有运力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一是县内客运班线每周末和月末受学校放假影响,车辆出站就已满员,大量乘客不能按时乘坐客车出行,投诉不断,矛盾尤为突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高考、高考、中考等活动导致了部分县内客运班次暂时性停运,影响了城乡客运的正常运行,失去了乘客对城乡客运准时准点的信任。部分班次密度低,群众呼声不断。二是县际以上客运班线运力与周边县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区群众出行不便,如沿海经济开发区,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要开通苏南、上海等方向客运线路,方便在此工作的外省市人员出行。但是,据调查,沿海经济开发区出行需求集中在节假日,平时无客源,开行条件不成熟。

(五)客运票价偏高,优惠乘车政策有待落实。周边县市城镇客运公交化改造后,运行票价适度下调,但由于如东县公交化改造下步较晚,财政补贴不能足额补贴,目前仍执行的是2012年经物价部门批准的农村客运梯次票价,没有实行真正的“公交票价”,群众呼吁下调价格强烈,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等也希望享受城镇客运免费乘车政策。

三、相关建议及解决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道路旅客运输业发展,改善民众的出行条件,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道路客运工作。

(一)科学规划,新辟优化城市公交线路。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和公交需求变化,建设设施、拓展线路、增加运力,不断完善城市公交线网布局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公交覆盖率,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如东县首条城市公交线路101、102于2011年试运行后,又相继开通了103、105路,及106火车站专线和经济开发区801g专线,受到广大市民和厂区职工的欢迎,他们希望更开通更多此类公交,以享受到便捷、安全、舒适、低成本的出行服务。

(二)政府主导,推进村村通公交工程。城乡道路客运属于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交通范畴,是公益性较强的事业,把城乡道路客运发展建设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建立起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补偿制度。在此基础上,一要不断提升城乡客运服务能力,考虑到我县运力不足的问题,应有计划地增加运力,部分线路加密班次,拓展线路,增加运力储备,提高应急运输和高峰期运输能力;二要大力发展镇村公交,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对城镇客运所不能覆盖的行政村区域,通过开行镇村公交的方式来补充,以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

(三)统筹安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客运设施建设。目前小洋口客运站已竣工投入使用,岔河客运站、洋口港客运站正在建设之中,下一步还应逐步推进其他镇区的站场建设和公交回流场建设。二是加快路桥配套设施建设。路桥不配套、不完善是行政村未通达班车的主要原因,下一步建议结合镇村公交通达,加快改造农村公路和农村危桥,改善公交出行环境。三是加快完善安保设施。要督促道路管养单位做好安保设施的安装、管护工作,确保道路安保设施的建设、管理能够适应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四是加快LNG、CNG加气站规划和建设,方便用户使用。

(四)明查暗访,规范出租汽车经营行为。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管理考核,将考核记分与行政处罚相结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及时通报暗访情况,督促整改落实,解决暗访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出租企业管理,积累日常考核数据,研究考核结果与企业运力投放相关问题,为下一轮出租汽车投放做好准备。

(五)深入调研,做好运输保障工作。要深入企业、群众,了解出行需求,根据旅客流量、流向、流时特点,合理组织运力。对于条件成熟的地区,应尽快开行班线,尚不成熟的,要与相关企业对接联系,通过包车运输的方式,满足人民出行需求。

(六)结合实际,逐步落实惠民政策。为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当实行统一票价。但考虑到县财政实际状况,实行全域公交票价确有困难,建议线路在30公里范围内的推行城乡客运统一票制,制定合适票价,30公里以外的线路票价应适当下浮,让利与民,提高城乡居民乘坐公共交通的积极性。7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乘坐政策可分步实施,也可以实行非客运高峰期免费乘坐政策。(花国林、康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