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农产品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25.12.2014  12:43
        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品牌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大利器。作为企业的面孔与灵魂,某种意义上,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才真正在大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如东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农村经营管理科科长黄松飞说。
        一个品牌能否成功,取决于市场、客户对它的认知度。南通北渔人和水产有限公司作为南通市海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其创建的“仙缘”品牌连续获得江苏名牌产品、“五省市名牌产品”的称号。
        自1993年成立至今,北渔人和已走过21个年头了。企业在成立之初,就一步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作为我县唯一一家获评“五省市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仙缘”几乎参加了江浙沪地区所有相关的展销会,平均一个月一次高频率地亮相展销会,在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也绝无仅有。
        北渔人和以黄泥螺产品起步,并以此扬名。然而,黄泥螺并非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即便是在华东沿海地区,仅仅靠黄泥螺一种产品就想占据海鲜市场的半壁江山,这无疑如“猴子捞月”,可谓是痴心妄想。因此,北渔人和积极开发拓展产品外延,丰富产品种类。到目前为止,北渔人和共开发了10大门类100多个品种的海鲜,“仙缘”的品牌产品不断在丰富。
        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是北渔人和打造品牌的另一制胜法宝。从江浙沪地区的文峰、麦德隆、欧尚、苏果等主流大型商超起步,逐渐扩展到团购、直营店、加盟店,再到目前深受追捧的电子商务——天猫旗舰店,北渔人和从不愿“下嫁”自己的产品,在乡镇农贸市场几乎难寻“仙缘”的“身影”。目前,北渔人和开设了10家直营店,近50家加盟店。定位决定高度,据估算,现在“仙缘”的品牌价值超过5000万元。
        同样是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苏通丝绸的品牌培育之路与北渔人和有着很多共同之处。自改制之始,苏通丝绸就彻底摒弃了原有的品牌理念,着力培育“苏通”、“银兰”、“国色苏通”等主导品牌。企业先后投入重金建成了行业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聘请了国内多名权威设计师,紧跟国际丝绸服装流行趋势,贴近国外市场消费需求,成功开发出各个季节的床上用品、男装、女装等数百个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苏通丝绸还把高端丝绸服装展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前沿阵地,连续多年参加广交会。近年来,苏通先后参加了法国巴黎国际时装展、2011日本大阪国际服装展、杭州丝博会等高端国际丝绸家纺展会,成功构建起覆盖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使苏通丝绸产品先后进入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苏通丝绸这个品牌正以光彩耀人的形象在国内丝绸家纺舞台上大放异彩。
        然而,对于众多的农产品加工小企业来说,培育品牌绝非易事。在我县,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依然是家庭小作坊式的运营模式,能够创立自己的品牌,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技术、文化、产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相比苏通丝绸、北渔人和等老牌企业已跻身名牌企业行列,南通凯缘食品有限公司依然前行在品牌打造的路上。
        经历了2008年的行业大洗牌,凯缘食品从全县20多家冬瓜酱加工企业中脱颖而出,浴火重生。“不能以低端的产品打入市场。”这是凯缘食品从1999年成立之初就坚持的销售定位。企业为自己的主打产品——糕点馅料申请了“上品沙”这个商标。
        从克莉斯汀饼屋、光明食品到今世缘、冠生园,正如品牌名称的定位,“上品沙”也从不肯“下嫁”。凯缘食品深信,口碑是铸造品牌的利器,而与一线品牌合作,树立良好的口碑则是打造品牌的捷径,与杭州名餐馆“楼外楼”的合作经历便印证了这个理念。2004年,凯缘食品初为楼外楼的月饼馅料供应商时并不被同行看好,他们认为像楼外楼这种一线品牌对馅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而且需求量比较少,不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然而,凯缘食品却逆势而上,按照自己的品牌规划蓝图,与楼外楼签订了供货协议,这份协议也为企业赢得了与之延续至今的合作关系。10年来,与楼外楼的合作所带来的产值也从4万元增至400万元。良好的口碑使其他糕点一线品牌纷纷慕名而来,企业年销售额从100多万元发展至目前的4000万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逐步发展为品牌的竞争。而如今网络时代是品牌为王的时代,因此不仅要打造好品牌,保护好品牌,发展好品牌,还要宣传好品牌。品牌的“”字有三个“”,一个牌子就是要口口相传才能成就品牌。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顺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通过品牌的打造能够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提高收入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