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人造花海遍地开 “赏花”未必真经济!?

10.04.2017  08:51

忽如一夜春风来 人造花海遍地开

一花独放,“赏花”未必真经济

  忽如一夜春风来,人造花海遍地开。眼下,赏花游已成春季休闲主流,赏花经济方兴未艾。然而,记者调查省内多个景点后却发现,赏花未必真“经济”。“一朵花”如何成为持续拉动经济的新动能,值得深思。

  种一亩亏千元,政府买单聚人气

  高淳国际慢城曾被微博网友票选为全国十大最佳赏花地。4月7日,记者驱车来到慢城,20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内,满目皆景,中部赏花区,遍地油菜花。

  高淳金花节已连续举办9届,国际慢城不设围墙、不收门票、赏花美誉度高,游客数量持续增加。慢城管委会主任梅林森介绍,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慢城客流达到12万人次,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奔来看油菜花。

  受游客追捧的油菜花却被农民“抛弃”。紧临慢城,桠溪镇朱家庄76岁的诸小建告诉记者,他一辈子种田,种了60多年油菜,前几年不再种油菜了,就堂前屋后一点碎地撒了些种子,收点菜籽自家榨油吃。“油菜费工,菜籽不值钱,大家改种了小麦。”这位老农说,早些年,一到春天,全村全镇到处金黄色,都种着油菜。后来种田机械化,大家就改种小麦,现在地又包了出去。他家5亩地租给别人搞大棚,一亩地一年租金800元,比自己种赚钱。

  朱家庄南边有几百亩红枫,北面就是成片的大棚。农民张三保流转了160多亩地,“一亩地一个棚,一年纯收入上万元。”张三保说,一斤菜籽才卖两三块钱,一亩地300来斤产量,榨油100斤。菜籽油没名气,没品牌,销量上不去。有的农村小油厂,一斤油才卖5块钱,高的也不过10元,扣除人工、肥料,种油菜也亏钱。

  南京国际慢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生态科科长史海木年年为菜花开销算账。“从育秧、移栽、管理到收割,人工加上肥料,一亩油菜花的成本接近700元。”史海木介绍,2011年之前,是以每亩200元补贴,由村民种油菜,后来村民宁愿不要补贴也不肯种油菜。无奈公司只好流转了1700亩,若加上流转费,种一亩油菜,要亏上千元。

  慢城每年一个多月的金花节期间,游客均超过160万人次,是全区人口的4倍。但一亩亏上千元,1700多亩,一年光花海投入,政府就要花近两千万元,压力可真不小。

  置身花海,误把乡野当异国

  当天非节假日,记者在慢城看到游客寥寥,一些春游的孩子在此嬉闹。而清明小长假,国际慢城迎来游客12万人次,进山的车辆堵了3公里,慢城10公里的长路全是汽车,直把“闲适静美”的慢城变成“堵城”。

  油菜花10天左右的盛花期,依靠短短几天,如何变现“”的价值?史海木介绍,油菜收割后,再接着种花,种向日葵、波斯菊等各种各样的花。种草花,一亩地的成本要500元左右。

  一年四季花常在,正成为众多新兴景区的标配。在泰州兴化垛田,千余亩的核心景区,春天是油菜花,秋季是菊花。从明年开始,景区交由香港爱家金融集团营运,集团垛田项目负责人谢辉介绍,今后油菜花收割后全部种上马鞭草。花苗全部从欧洲进口,一株苗的价格就是四五毛钱,种一亩花的成本要4000元。千年垛田未来的秋天,将变成紫色的海洋。

  在南京周边的乡村,就有郁金香、向日葵、薰衣草、樱花、芍药、牡丹等多个数百亩甚至上千亩的花海观赏地。放眼省内,从江南到苏北,郁金香园一路“盛放”。

  “站在花海,一时都想不起到了哪。头顶还有风车在转,身边是欧式小屋,还以为到了欧洲小镇。”南京农业大学何军教授不赞同各地一窝蜂地发展人造花海项目。“你种1000亩,我就种2000亩;你种一季,我四季都种花。这样比拼模仿,只能博一时眼球,无法持续。”何军说,乡村需要鲜花的美化,但不能盲目跟风。发展赏花经济,要深耕地方特色,乡村还是要有乡土气息。

  何军认为,有特色、有亮点、有故事,才有竞争力。比如兴化油菜花,紧密联系着全球独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垛田;婺源油菜花和山景、民居联动;高淳金花节,离不开第一国际慢城的背景。

  兴化垛田的春天,还是千年来的模样。不仅核心景区,景区之外的三四千亩垛田,也是金灿灿。“垛田上不了机械,种不了粮食。”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党总支书记晏后宽告诉记者,景区外没有流转的土地,春天种油菜,6月油菜收割后,农民会综合考虑家庭劳力、成本、行情,种上生姜、芋头或者韭菜。

  多元融合,才能“好花”又常开

  在省农委副主任祝保平看来,单纯赏花肯定不可持续,看一眼花,吃一顿饭,很快就走了,对地方经济拉动有限,第二年说不定还会被其它新冒出来的赏花胜地所取代。

  众多赏花基地还局限于景区经济,好像人流量越大越好。目前来看,似乎只有收门票,才能有盈利。兴化垛田景区,一年23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谢辉透露,景区还要发展水上游乐等其他项目,但门票收入还是营运的主要支撑。

  兴化垛田核心景区外,没有被流转的三四千亩垛田油菜景观也遇到过挑战。晏后宽说,单纯靠出售菜籽,农民盈利极低,曾有农民想休耕,秋天不种油菜,这样夏天种其他的作物,能增加产量。但赏花的客流,给农民带来了划船、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多种收入,东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两万元,农民意识到油菜的重要,愿意继续种油菜。

  “乡村要从单纯的农业走向六次产业。”何军介绍,六次产业指的是一产、二产、三产相互融合发展,种植、加工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紧密结合。去年的春天,何军带队到浙江长兴考察,“又舒服又实惠,恨不得多住几天。”他说那里的山水资源远不及省内高淳、句容等地,但长兴的休闲养生如火如荼,深受触动。

  看来,要做好“赏花经济”文章,必须结合特色资源融合发展,否则,盲目跟风只会误了“花期”。

  本报记者 陈立民 赵晓勇 颜芳

原标题:一花独放,“赏花”未必真经济

标签:

编辑:金勇